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茶的故事(连载)

楼主:林泉诗音 字数:32885字 评论数: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

从古蔺马嘶举办茶文化节的联想(代序)

马嘶海拔千余米,春夏秋冬晨雾趋。
雨露阳光沐绿芽,浓情妙趣总相宜。

马嘶茶办文化节,历史传承所必需。
云贵川边原产地,泉香品异足称奇。

提到茶,这当然是一个最熟悉不过的字眼,因为本人就是一位嗜茶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当中,还是开卷读书,还是电脑写作,一杯清茶总是我的最爱,闻香品呷,乐此不疲!推己及人,原来我还只是乐于此道中的一粒微尘罢了。
此前,马嘶苖族乡依托底蕴深厚的茶马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茶文化节。2017年这第三届茶文化节,举行了开幕式文艺表演、DIY采茶观光游、苗家文化体验活动、特色农产品展销、苗家长桌宴、篝火晚会、画眉打彩、“建新春露杯”围棋比赛以及民俗歌舞文化展演等系列主题活动。我1952年就曾在马嘶工作过一段时间,马嘶产茶的柳沟、茶园两个村曾属建新乡,其茶称为“建新春露”,在古蔺很有名气,原属马蹄区管辖,1953年我到马蹄区工作后,也多次到建新乡了解过茶的生产和收购工作。2006年将柳沟、茶园两个村划入马嘶苗族乡,因此我对马嘶茶文化节的活动非常关注。
马嘶苗族乡是古蔺县三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地处赤水河边,过河就是贵州地界,属乌蒙山系,毛 、周副 、朱总司令率红军长征曾两过养马嘶。其种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同时,当地苗族手工蜡染、刺绣、织布等工艺古朴、纹式独特,更是古蔺麻辣鸡的发源地。马嘶苖族乡境内有哆啋湖、天生桥、一线天、飞凤寺、茶马古道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以“苗家风情、采茶品茗、避暑观光”为旅游特色。由此,让我产生了无限的联想。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千载的孕育和发展,它积蓄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浑厚,涤荡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不朽的性灵。
“茶香幽远千年史,茗色不减万古情。”茶滋润了中国人几千年,在我国有“国饮”之誉。古语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茶兼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载体。喝茶是一件雅事,自古以来被视为是文人墨客的专利,文士茶道的流行,也就是这个原因;同样有意思的是,饮茶我国也是最俗之亊,君不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容乃大的茶之本性;宽容平和而随意,高雅大方不脫俗,盏茶浓情妙趣多。唐•元稹写茶的宝塔诗就妙趣横生哩:



香叶,嫩芽。

慕诗峉,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誇。

饮茶对我们的身心俱益。人们对于茶的认识和利用经历了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过程。饮茶从我们的身体对营养的摄取而言,茶叶中含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糖类与类脂、多种维生素,以及茶叶中的各种矿物质等各种营养元素,都是人体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饮茶又是陶冶心性之举,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可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和”是茶文化主体精神之一,所谓“和”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这又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互相协作、互相理解、团结奋进的精神相吻合。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证明,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原产地的中心。截至目前为止,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3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份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并还在不断发现之中。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中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中国是世界最早确立“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国家,现今世界各国的“茶”字及“茶叶”译音均起源于中国;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多的茶文物;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和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方;那里又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那里的野生大茶树又表现有最原始的特性;另外,从茶树的分布、地质的变迁、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也都证实了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结论。而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和四川,则是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从唐代以来的名茶记载来看,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名茶在全国佔有相当份量,而四川更胜一筹,以唐朝五十种名茶来看,四川的名茶就有蒙顶石花、泸州茶、峨眉白芽等十七种。从白居易当时的两首诗,就足可证明蜀茶的名贵。一首是《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云: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友人寄给白居易一包四川“火前春茶”,诗称不寄他人先寄我,一是由于他们之间交情很深,二是因为他是品茶行家。白居易再一首是《萧员外寄蜀新茶》云: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作者用渭水煎四川茶,认为这是好茶配好水,泉香品异,这样才觉珍贵。由此可见,四川茶在唐时已经声名大振了!
古蔺地处四川盆周,属云贵高原乌蒙山体系,种茶历史也源远流长,仅马嘶种茶历史就可追溯到唐代。这里的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有茶树自用,因为古蔺山多田少,主产是小麦、玉米、红苕、洋芋等杂粮,因此家家户户特别需要饮茶。而且他们饮茶很特别,就是用一个砂罐儿装山泉水放入茶叶(人们同样很注重水质),然后放在炉火上煨,被称为“罐儿茶”,吃了麦面饭或包谷螺丝饭后,一家老小闲暇就喝“罐儿茶”,既可帮助消化,又可提神解渴。客人来了,就敬上一杯“罐儿茶”;开大小会,也喝“罐儿茶”,特别是冬春生产队开会,中间放一个火炉(有的是地炉),炉火上煨的就是“罐儿茶”,大家坐在火炉周围,边开会边可喝“罐儿茶”呢!我1952年冬天在古蔺水潦也即“鸡鸣三省”搞土改,当地大多数是彝胞,每晚开会大家就坐在地炉周围,炉火上煨“罐儿茶”,茶香四溢,喝上一杯浓浓的“罐儿茶”,真是口内生津,提神打气,至今我还难忘那美妙时光啊!
我国利用茶叶的历史久远,咏茶诗出现也很早。最先在诗歌中表现茶的,可以追溯到2700年前的《诗经》,不过在《诗经》产生的时代还没有“茶”字。“茶之始,其字为茶。”“茶”字是到了唐代才有的。《诗经》中,写到“荼”的有七处。由于“荼”一字多义,有人说这7处的“荼”都不是茶;有人则认为虽不全都是茶,但也不是全然非茶,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在黄州,作过一首《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开头有两句:“周诗记荼苦,茗饮岀近世。”苏轼认为饮茶虽盛行在唐宋,但《诗经》中已有茶的记述了。
也有人认为西晉左思的《娇女》诗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诗中写有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与左思此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两首咏茶诗:一首是張载的《登成都白菟楼》,用“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成都的茶;一首是孙楚的《孙楚歌》,用“姜、桂、荼岀巴蜀,椒、橘、木兰岀高山”的诗句,点明了茶的原产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诗词骤然増多,这些茶诗茶词既反映了诗人们对茶的宝爱,也反映出茶叶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由于茶的发展和人们对茶的喜爱,也就有了茶道、茶艺、茶情、茶趣、茶礼、茶宴、茶话、品茶、斗茶等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因此,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源远流长的。而当今饮茶被称为“国饮”,毛泽东就说过:“我不喝洋茶,不喝洋茶!要喝,还是中国的土茶好。”他的诗句“饮茶粤海未能忘”,用以酬答柳亚子“粤海难忘共品茶”的诗句,成为历史佳话和感人故事。为了传扬中华茶文化,古蔺马嘶苗族乡举办茶文化节就值得肯定和赞赏,由此我受到启发和联想,所以,我就准备在此说一说茶的故事,主要是名人与茶的故事,为马嘶茶文化节助助兴吧!东坡先生《西江月》说得好: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此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附:古蔺马嘶茶文化节图片,请朋友们鉴赏



林泉诗音2021-05-11 19:21:40 发布在 天涯诗会


衷心感谢天涯社区、社区管理员最终审核通过《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茶的故事(连载)》的帖子。因天涯诗会有“茶舍”这个专栏,所以我想凑凑热闹,在这个专栏发表茶文化的系列故事和文章,与网友们交流。祝天涯社区繁荣兴旺!祝社区管理员红五月快乐!
林泉诗音2021-05-12 01:42:38 发布在 天涯诗会


913DIANDU6Lv 30 时间:2021-05-11 22:43:38
来品茶
-----------------------------
热烈欢迎老师光临,给老师奉敬上一杯奢府茗茶,祝老师在红五月里诗思如潮,大放异彩!
(古蔺马嘶的奢府茗茶,据清嘉庆年间茶马古道"贡茶碑"记载,明奢香曾将古蔺建新茶进贡。)
林泉诗音2021-05-12 02:09:14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尝百草

中国啜茗自远古,陆羽茶经有叙述。
发乎神农尝百草,由医而饮有建树。

中国有关饮茶的起源,现有的文献中,第一个涉及的是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指出: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在“七之事”中又进一歩指岀,所谓“神农氏”,就是指“炎帝”;说明中国茶的饮用,是起源于“三皇”时代。具体根据呢?陆羽引《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这里非常明确,陆羽在《茶经》毫不含糊地肯定,称中国饮茶,是始于悠远的史前时代。
由此说明,中国茶源自神农。神农,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是中草药、茶叶、谷物的“发明者”,是传说中的农业神。他能让太阳发光,让天下雨,他教人们播种五谷,又教人们识别各种植物,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历史久远。神农的种种丰功伟绩,使他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开山鼻祖之一。
古时候,人们吃东西都是生呑活剥的,因此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决心尝遍所有的东西,好吃的放在身子左边的袋子里,给大家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子右边的袋子里,作药用。传说他的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
为了知道各种草本的性质,神农亲口品尝,然后仔细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他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亲口尝试,从而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背靠着一颗大树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清香的叶子,神农信手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这种叶子吃进肚子里后,在肚子里面走来走去,像是士兵在进行搜査,不一会儿,整个肠胃便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不适感一扫而空。
他好生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仔细观察。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脈、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神农记住了这种叶子,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茶”。以后每当吃进有毒的东西,便立即吃点茶,让它搜查搜查,把毒物消灭掉,神农将它放进左边的袋子里。就这样,神农辛苦地尝遍百草,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救。后来,他左边的袋子里有花草根叶四万七千种,右边有三十九万八千种。
还有一种说法说茶是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药剂的性能,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立刻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浮在水面上,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爬遍群山寻找此种树叶。
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坳里发现了几颗野生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黃绿,饮之味道也相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茶”,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
但有一天,神农尝到了“断肠草”,这种毒草太厉害了,眼见水晶肚里在断肠,他还来不及吃茶解毒就死了。他是为了拯救人们而牺牲的,人们称他为“药王菩萨”,永远地纪念他。
神农的传说有很多,其实,神农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典型代表,神农传说中的种种发现和发明,也就是那个时期广大人民的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神农时代,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逐渐趋于发达,茶叶的解毒功能在日常采集劳动中已被认识。
有些人一听到“传说”这两个字,就将之与虛妄和荒诞联系起来,一律斥之为不可信,这是不对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上古很多传说,虽然经过千载百代,千嘴百口,内容中掺杂了大量迷信、失实的成份;但是,只要我们透过、剔除这些掺附的杂质以后,就不难从中或多或少地找岀一些确凿的史迹或合理内核。
与茶的发现和利用紧密相关的神农氏,在中原大地留有许多与他相关的遗迹。地处湖北、接近川、陕交界处的神农架,是一个原始森林区,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0多米。据初步估计,这里盛产包括茶叶在内的药材130余种,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相符。
中国有关神农的传说,不但为我们显示了饮茶起源史前的线索,而且也为茶叶的发现、利用以至发展为饮用的过程,提供了这样一个轮廓:茶的发现和利用,最初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草药显之于世的。关于茶由药用再发展为饮用的看法,这在学术界,不存在不同的意见。正是:
远古神农尝百草,中毒事故自不少。
得茶饮用而解之,茶的功能真不小。

林泉诗音2021-05-15 18:11:58 发布在 天涯诗会


衷心感谢老猫嘻嘻2021朋友对拙作《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茶的故事(连载)》的点赞支持,特奉上奢府茗茶,并祝朋友红五月快乐!
林泉诗音2021-05-16 03:01:32 发布在 天涯诗会


很久以前,在我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也没有火烤水煮,因此生吃食物而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了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有毒哪些无毒。日积月累,收集到很多可以信用的植物样本,当他尝到一种绽放着白色花朵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像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后来人们又把"查"叫成"茶"。
林泉诗音2021-05-18 01:08:43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二)

周武王茶称贡品

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春风三月贡茶时,
尽逐红旌到山里。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
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朝饥暮匐谁兴哀,
喧阗竞纳不盈掬。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
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
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
到时须及清明宴,吾君可谓纳谏君。谏官不谏何由闻,
九重城里虽玉食。天涯吏役长纷纷,使君忧民惨容色。
就焙尝茶坐诸客,几回到口重咨嗟。嫩绿鲜芳出何力,
山中有酒亦有歌。乐营房户皆仙家,仙家十队酒百斛。
金丝宴馔随经过,使君是日忧思多。客亦无言征绮罗,
殷勤绕焙复长叹。官府例成期如何!吴民吴民莫憔悴,
使君作相期苏尔。

作者:李郢 《茶山贡焙歌》

唐·李郢《茶山贡焙歌》,描写官府催逼贡茶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内心的苦闷。这贡茶溯其源起于周武王伐纣时,由巴蜀小国部落把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于是后来历代都把茶例为贡品了。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也即炎帝)”﹐并且还引述了《神农食经》说﹐常常饮茶﹐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但有关神农氏之事毕竟太遥远﹐仅仅是传说而已﹐而且《神农食经》为何人所作﹑何时所写﹐也无可查考﹐所以﹐饮茶始于神农氏之说﹐并非确凿之事。就现在已知的可信文献史料来看﹐第一个把茶当回事的要算是周武王姬发了。
据《史记·周本纪》所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说明在周武王伐商灭纣时,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就把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也就是说,在3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那么,周武王就是现有史料所载第一个与茶有关系的帝王了,也是最早的关于“茶”成为贡品的最早记载了。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发率周军及诸侯伐灭殷商的纣王后﹐便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地。这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它东至鱼凫(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西达焚道(今湖北宜宾市西南安边场)﹐北接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南极黔涪(相当今四川涪陵地区)。巴王作为诸侯﹐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天子)上贡。《巴志》中为我们开具了这样一份“贡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鴙﹑黄润鲜粉。
既是贡品﹐一定珍贵。但巴王上贡的茶却是珍品中的珍品。《巴志》在这份“贡单”后还特别加注了一笔﹕“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上贡的茶不是深山野岭的野茶﹐而是专门有人培植的茶园里的香茗。
《华阳国志》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作者是东晋时代的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是一个既博学﹑又重实地采访的司马迁式的学者﹐他根据非常宏富的资料﹐于公元355年前撰写了这本有十二卷规模的书。
周武王接纳了茶这宗贡品后是用来品尝﹑药用﹐还是别有所为﹐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我们从《周礼》这本书中似可探知这茶还有别的用处。《周礼·地官司徒》中说﹕“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即古茶字。掌荼在编制上设二十四人之多﹐干什么事呢﹖该书又称﹕“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原来茶在那时不仅是供口腹之欲﹐而且还是邦国在举行丧礼大事时的必不可缺的祭品﹐必须要有专门一班人来掌管。
此外﹐《尚书·顾命》中说道﹕“王(指成王)三宿﹑三祭﹑三诧(即茶)。”这说明周成王时﹐茶已代酒作为祭把之用。
由此可见﹐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时﹐即已有了相当高的地位。而在《诗经》中﹐“荼”字何以屡屡出现在像《谷风》﹑《桑柔》﹑《鸱鸮》。《良耜》﹑《出其东门》等诗篇中﹐便不足为怪了。
茶当时之所以作为珍贵的贡品,自然是因为当时的稀缺性,并不是普通百姓能享受得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才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现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正是:
蜀山青,蜀水碧,种茶制茶原产地。
小伙姑娘上山来,欢歌乐舞采茶曲。

周武王,伐商纣,八百诸侯来助阵。
巴蜀献茶表支持,香茗从此成贡品。
林泉诗音2021-05-19 00:19:11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三)

蜀王封邑名“葭萌”

现今,我国的山、村、集、镇等,名称中带有茶和茗字的,大约930多处,在县的名称中带“茶”字的就只有湖南省茶陵县。茶陵在古代叫做荼陵。陆羽《茶经》中引述《茶陵图经》(已佚)的记载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荼陵之名开始出现于西汉,那个时候是荼陵侯刘沂的封地,因此又有个俗称荼王城。按照《汉书·地理志》的说法,那时茶陵是长沙国十三个属县中的一个。到了隋代荼陵县被取消,其属地合并到了湘潭,到了唐高祖的时候才恢复。然而很快在唐太宗时又一次被取消,到了武则天时再次恢复。
但茶陵并非最早且唯一名称中带茶的县,比它历史更加悠久的是四川省的葭萌,该县所用为茶的另一名称,故而难以为人所知。
葭萌地处现在四川省剑阁的东北。西汉时成书的《方言》中写道:“蜀人谓茶曰葭萌”。在公元前4世纪时,“葭萌”也曾经做过人和城邑的名称。
《华阳国志》里面写道,战国中期的周显王二十二年(前347年)时,蜀地的王将他的弟弟分封到了汉中做苴侯,他的这个弟弟就叫做“葭萌”,因此苴侯居住的这个城邑就称作“葭萌”。
当时,以成都为中心的蜀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巴人虽然临近,风俗却不同,关系也不睦,是敌国。
葭萌受封后,不知为什么竟然和巴王修好来往,这使得兄长蜀王大怒,兴师问罪,葭萌不敌逃往巴国避难。蜀王仍不肯罢休又挥师直捣巴国。巴王有病乱投医,竟然向北方秦国求援。
秦国世称虎狼之国﹐正想扩张领土的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意见趁机出兵,于周慎王五年(前316年)消灭了蜀国,接着也是一不作﹑二不休﹐又挥师东进﹐一举连巴国和葭萌两地也一并占领。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是渔翁得利者﹐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大片领土,还另外得了一项好处,那就是从此得知了蜀地茶的作用。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面写道“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事”。
根据巴人早在周武王时就已经以茶为贡品的史实,以及蜀人后来已用茶做地名的史实,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先秦时期四川和重庆一带不仅饮茶已经形成风俗,而且此时这一地区的茶已经是一项比较普遍的生产事业了。
再有,按照古代蜀地的历史传说,蜀王的称号常常是和他的业绩有关,例如“蚕丝王”,据说就是因为这位君主把野蚕驯育成了家蚕,再比如“鱼凫王”,传说他是第一个驯养鱼鹰来捕鱼的人。按照这个规律,这个以茶为名、以茶名地的葭萌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学者吧。
正是:
巴蜀乃茶原产地,品茗习俗本领先。
葭萌称谓是明证,早在公元四世前。

巴蜀不和相交战,渔翁得利秦入川。
扩张领土知茗事,茶饮方得举国传。

相传秦惠文王担心入蜀无路,特令人做五石牛,言能屎金,欺骗蜀王,蜀王派五个大力士开道引之,秦蜀间才有路可通。人称此道为"金牛道",又名"石牛道",葭萌关就是这条古道上的关隘之一。
葭萌关轮廓尚存,砖砌拱行关门,屹立在条石垒成的关墙之上。关前关后,山峦重叠,危岩峭壁,树木萧森;一条石阶小道,曲折盘桓而关上,险峻雄伟。

巴蜀是我国最早栽茶和饮茶的地区之一。秦汉时期,蜀人称茶为荼(间茶)、葭萌;外地人称其为茗等。秦入巴蜀后,巴蜀的种茶技术开始外传。西汉末年,巴蜀先民已经能简单加工茶叶,并设市销售。当时巴蜀人饮茶选烹煮,表明它起源于草药,也就是从巴蜀土著民族的医术或巫术发展而来。当时制茶主要靠日晒,一般不用锅炒。外来移民在学会种茶和饮茶工艺后将其传播到外地。
林泉诗音2021-05-24 23:15:48 发布在 天涯诗会

葭萌是最早的茶氏郡
通过建置沿革的回顾,我们看到从公元前4世纪到宋代长达1600多年几乎是绵延不绝地使用“葭萌”这一名称,而且历代文人墨客也习用“葭萌”旧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葭萌的内涵是什么呢?稽考历史文献便可见端倪。
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记载:“蜀人谓茶曰葭萌。”
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杨升庵所撰《郡国外夷考》曰:“葭萌,《汉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
前两段文字告诉我们,古代蜀人称茶为“葭萌”。蜀王分封其弟“葭萌”的都邑“葭萌”是“以茶氏郡”,就是以茶名来给苴侯国的都邑命名。同时,我们得到古人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葭萌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茶区,所引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在周亡殷以后,巴变成宗周的封国,当地出产的茶叶等18种方物,变成了“纳贡”之品。而且其中所进贡的茶叶,已经不是采集的野生茶,而是种之园林的“香茗”。说明西周前巴人不仅已发现茶、利用茶、饮用茶,而且会种茶、制茶。因为苴属巴,“苴”也即是“巴”。唐司马贞在《索隐》中注说:“苴,音巴,谓巴蜀之夷。”巴向周室贡茶时,葭萌尚属巴地。葭萌虽是到战国时期以茶名地的,但前此未见他处以茶名地,因此不难推测西周之前葭萌就是著名的茶区,所产之茶名气大,品质好,最宜作为贡品。它是我国以茶名地历史最为悠久的地方,其后西汉长沙国的属县茶陵(始称荼陵)、当今云南改思茅为普洱都是因当地产茶而仿效“葭萌”取名的。据此,我们认为中国茶源(当然也是世界茶源)可能就不是“鄂西、川东”,而应该是“葭萌”。
从《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我们知道蜀王封为苴侯的弟弟叫“葭萌”,古蜀人取名常与其特长与业绩有关,如传说蚕丛是一位训育野蚕为家蚕,擅长养蚕,教民蚕桑的蚕丝王;而鱼凫是训育鱼鹰以助捕鱼的鱼凫王,成都温江北15里现尚有鱼凫城。那么以茶为名的蜀王之弟葭萌自然就是中国最早的茶学专家、有名的茶王了。蜀王能取其所长,分封他到产茶区去施展才干。
综上所述,葭萌在我国历史上最早以茶名人、以茶名邑、以茶名地,其名号与茶有着不割裂的紧密关系。茶为国饮、世界之饮,巴蜀是茶的发源地,是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摇篮。葭萌在其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广元下决心复兴茶叶事业,演绎茶界“葭萌春秋”大片。

广元人喜欢茶不是吹的,2100年前西汉蜀人杨雄在《方言》中说,蜀人谓茶曰葭萌,意思就是说,古蜀人把茶叫作葭萌。而有趣的是,广元古称葭萌。一个把自己名字称为茶叶的人,你说是不是好那口茶。广元下决心复兴茶叶事业,演绎茶界“葭萌春秋”大片。

葭萌采茶姑娘们
林泉诗音2021-05-25 22:26:10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四)

称诸葛亮为“茶祖”的传说

川人最早知茗饮,诸葛南征气候炎。
疫病预防当为首,将茶代药很自然。

中国茶农、茶人一般都祭祀茶圣陆羽。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在云南西双版纳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孔明)呢?
这还得从诸葛亮南征说起。三国蜀相诸葛亮,公元225年,他率军南征了了缅甸北部重镇腊戎,因此打通了通向印度、缅甸的商路。由于云南一带天气湿热,蚊虫众多,军中疫病流行。当地医生用野生茶水让士兵服用,使疫病得到控制。诸葛亮认识到了茶叶的功用,在南征返蜀时,他看到很多病弱的士兵不能跟随回国,只能留在当地,于是诸葛亮做了两件对茶叶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事:一是从当地部落首领那里购得茶耔运回蜀地播种;另一个是让那些留下来的士兵在当地兴种茶叶,将茶叶作为以后跟蜀国交换的商品。诸葛亮的这两项举措,不仅为留下来的士兵找到一条生路,还推动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当地的基诺族还奉葛亮葛亮为茶祖,每年举行祭拜活动。
云南故乐茶山的基诺族也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曾被封为武乡侯,又称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枚乐,置铜姆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50公里处),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面还有祭风台旧址。
关于诸葛亮兴茶种茶,还有另外的传说。云南西双版纳一带原本无茶,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时来到此地,曾经到过云南南糯山。由于部队将士水上不服,害眼病的不少,无法行军作战。诸葛亮就拿出一根拐杖,插在南糯山石头寨的石上。说来奇怪,那拐杖转眼间变成一棵茶树,长出青翠的茶叶。士兵欢喜雀跃,摘下茶叶煮水喝。喝下茶汁,眼病就好了。这样,南糯山出现了第一株茶树。至今,人们还把石头寨旁的那座茶山"称做"孔明山",山上的茶树称为"孔明树",诸葛亮也就鬼使神差地被尊为"茶祖"了。西双版钠古老茶区勐腊县海拔1900米的孔明山上,现存多株高达9米的茶树,相传是诸葛亮军队南征时撒籽成茶的。孔明山周围的六座山,也鸡犬升天,一齐出了名,成了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如今的普洱市,原称思茅市,就是源自诸葛亮的取名。诸葛亮南征至此,因思念南阳家乡的茅庐,便把此地命名为“思茅”。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普洱市都要举行“茶祖会”,祭拜诸葛亮,弘扬茶文化。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南征时曾给西南少数民族带去了多种农作物种子及种植技术,其中包括茶叶。诸葛亮军队携带的茶叶种植技术在西南“蛮夷之地”推广伊始,茶叶的除湿排毒、降火祛寒、健脾和胃等保健治疗功效很快为人们所了解和认同。种茶、吃茶、饮茶风迅速兴起。事实证明,茶叶对三国时代的经济繁荣、边疆稳定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
当地还有个风俗,每当农历七月二十三诸葛亮生日这天,老百姓都要饮茶赏月,放"孔明灯",跳民族舞蹈,称之为"茶祖会"。连那株八百年树龄的"茶树王",也被讹传为诸葛武侯的遗种,每逢采茶时节,百姓总是"先具酒醛礼祭于此"。正是:
饮茶推广到云南,诸葛之名得流传。
当地奉其为茶祖,年年祭祀舞蹁跹。
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诸葛亮之所以重视茶叶种植与生产,还与他自身的疾病有关。当时,诸葛亮患了一种肺病,根据那时的医疗条件,很难治愈。在睡梦中,诸葛亮梦见了一位老人告诉他,可以用小河庙的老茶树叶做药引,进行治疗。殊不知,喝了茶叶后,诸葛亮的肺病痊愈了。后来,诸葛亮为了感谢神明的指点迷津,在茶山设坛祭拜,推广茶叶种植,弘扬茶道精神。如今,陕西勉县的茶山还遗存着几棵当年诸葛亮拜祭过的千年古茶树。民间关于诸葛亮兴茶种茶的典故与传说还有许多,这不仅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对茶叶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也反映了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共享。在茶文化传播中,中国茶人不能、不会也不应该忽略诸葛亮兴茶种茶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诸葛亮被誉为三国时代的茶祖,也是实至名归。
普洱茶采自乔木型大叶种,多酚类、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高。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拾遗》指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据研究,长期饮用普洱茶对治疗痢疾、降低血脂和胆固醉含量,药效比较明显,还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如今的普洱茶大多经蒸压,制成形态各异、名称不同的紧压茶,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其中沱茶为上品。紧压茶便于运输、保存。所以,普洱茶主要远销西藏、四川,以及出口东南亚一带。为此,特赞曰:
乔木巍巍入云霄,孔明山上茶香飘。
树王长寿八百载,普洱之茗品位高。

诸葛亮的这两项举措,不仅为留下来的士兵找到一条生路,还推动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当地的基诺族还奉葛亮葛亮为茶祖,每年举行祭拜活动。
林泉诗音2021-05-28 23:40:19 发布在 天涯诗会


古人都会借春日之机以茗会友
通常都会选在户外
毕竟在家里凸显不出古人的仪式感
也无法尽享春日的美好时光
所以
从古至今的仪式感不能丢
可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无妨,来诸葛古镇
与“茶祖”诸葛亮把盏话三国
林泉诗音2021-05-30 03:15:25 发布在 天涯诗会


“茶祖”诸葛亮

诸葛亮被西南地区的人们尊称为茶祖这还得从诸葛亮率兵南征的时候说起。据说诸葛亮为了平定西南诸郡的叛乱,巩固自己后方势力,以达到和曹操、孙权进行三国争霸的目的,于是便进行了南征。一路上,蜀国军队虽难遭遇到了一些阻碍,但是凭借着诸葛亮的智慧都一一化解了。蜀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军队在打败诸国之后并没有在当地进行大肆破坏,而是以一种怀柔的方式对待各诸侯,因此十分受到人民的欢迎。
有一次军队来到了桃叶渡口,在渡江的过程当中许多士兵因为吸收了大量的江中瘴气而晕倒。于是诸葛亮满山的寻找终于找到了解药,那就是茶叶。诸葛亮将茶叶通过烹煮之后将茶汤给晕倒的士兵喝下,士兵连喝两天之后立马恢复了过来,而且精神还比以前要饱满。诸葛亮将这种解毒的方法传给了当地的人民,并派专门的人员到当地采集茶籽赠送给当地人民,并教他们农业种植的技术。从此茶叶种植就广泛的在西南地区流行开了。

△诸葛古镇景区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诸葛亮为当地茶业作出的贡献就将诸葛亮尊奉为茶祖。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也就是诸葛亮生日的那一天,人民都会举行“茶祖会”来祭拜诸葛亮,并祈祷今年的茶叶能够丰收,人民能够平安。
林泉诗音2021-06-01 17:42:16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五)

孙皓赐茶代酒,韦曜秉笔直书

史料记载:晋朝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韦曜,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年少时喜好学习,善于撰写文章。初任丞相的掾史,外出授任西安县令,回到京城后任尚书郎,升任太子中庶子。当时蔡颖和韦曜同在东宫任职,喜好围棋。太子孙和认为此事没有益处,故让韦曜著文论说此事。吴末帝孙皓即位后,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升任中书仆射,后降职为侍中,长期兼任左国史。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
当时孙皓周围的人迎合孙皓旨意,多次说出现祥瑞感应现象。孙皓以此询问韦曜,韦曜回答说:“这只是人家箱匣中的东西而已。”有一次,孙皓想为自己的父亲孙和作“纪”,而韦曜坚持以孙和未登帝位为据,只宜将其历史记载文字定作“传”。就这样几次三番,韦曜逐渐受到孙皓的责怒。韦曜为此深感忧虑,并且当时身患疾病,需服药医治监视护理,于是自称年老体弱,请求辞掉侍讲、左国史二职,希望能够完成所写之书,将他从事的工作交给别人,孙皓没有答应。
而韦曜渐渐不受孙皓宠幸之后,反而更被强迫喝酒,往往因所饮不足量而受惩罚。另外孙皓在酒后让侍臣侮辱诘责大臣们,以嘲弄相侵,互相揭短作为乐趣。这时谁要有所过失,或者误犯孙皓之讳,就要遭到拘捕,甚至被斩杀诛死。韦曜认为朝臣在公共场合相互谤毁伤害,内心就会相互滋生怨恨,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济,这并非好事,故此他只是出示难题,提问经典的辞义理论而已。孙皓认为韦曜不接受皇帝诏命,有意不尽忠主上,于是将他对韦曜前后不满的嫌隙忿恨积累一起,于凤凰二年(273年),将韦曜拘捕入狱。
在狱中,韦曜通过狱吏上呈奏章企求赦免,但孙皓对此无动于衷,反怪他的奏章有墨污,又以此诘问韦曜。而华覈也接连上奏营救韦曜,孙皓不准许华覈的请求,于是下令诛杀韦曜,终年七十岁,并将韦曜的家属流放到零陵郡。
公元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而今日,“以茶代酒”多指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多为不胜酒力者所行的礼节。
正是:
孙皓为帝太残暴,终朝宴饮施霸道。
群臣陪酒定七升,嘲令公卿为乐笑。

以茶代酒始孙皓,国史美言需关照。
秉笔直书违旨意,捨生取义赞韦曜。

当今以茶代酒好,难却盛情此法妙。
有益身心和健康,还能节省宝中宝。

林泉诗音2021-06-05 18:22:52 发布在 天涯诗会


以茶代酒
许你岁月温柔
顺其自然
凡事不必太强求
以茶代酒
好运长伴左右
保重身体
别让亲人们担忧
以茶代酒
一切尽在心头
山高水长
退一步天宽地厚
以茶代酒
往事无需回首
后会有期
让真情天长地久
林泉诗音2021-06-08 00:21:52 发布在 天涯诗会

(王濛与“水厄”图,来自百度,向原作者诚致谢意)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六)

他日千旄能见访,休将水厄笑王濛。

东晋王濛喜爱茶,客来代酒用灵芽。
士人不知茗饮事,称为水厄心发麻。

【内容导读】自古以来,以茶会友被视为君子雅事。但东晋书画家、司徒左长史王濛却因此被同僚嘲笑为“水厄”,留下一则不可多得的茶文化典故,后人戏称饮茶或好饮茶者为“水厄”。茶的别…

自古以来,以茶会友被视为君子雅事。但东晋书画家、司徒左长史王濛却因此被同僚嘲笑为“水厄”,留下一则不可多得的茶文化典故,后人戏称饮茶或好饮茶者为“水厄”。
茶的别名多为褒语,如嘉木、佳人、叶嘉、瑞草、灵草、灵芽、雀舌、清友、琼蕊浆、忘忧草、不夜侯、龙团凤饼等等,而贬语仅有水厄、酪奴之说,水厄则是茶的第一个贬语。

出身王氏望族

王濛(约309-约347),字仲祖,小名阿奴,东晋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出身王氏望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极写东晋时代王氏与谢氏家族的显赫。王濛父王讷为新淦令,女儿为哀靖皇后;子王蕴,字叔仁,起家左著作郎,累迁尚书吏部郎;孙王恭,字孝伯,起家左著作郎,后以中书令都督五州诸军事,兖、青二州刺史,镇安口;孙女系孝武定帝皇后。
王濛善丹青,工书法,能草、隶。与瘐翼(305-345)媲美。隶书师钟繇,稍逊于卫臻、陶侃。少时放纵不羁,不为乡里所齿。后克己励行,以清约见称,有美誉。孙绰称其“温润恬和,辞间而有会”。与刘惔、桓温、谢尚称“四名士”,誉为“永和名士的冠冕”。永和初官,封晋阳侯。司徒王导辟为掾,补为长山令,徙中书郎。长于清谈,穆帝永和二年(346)司马昱为会稽王辅政,贵幸之,与淡客刘惔号为入室之宾。转司徒左长史,年三十九病卒。

“水厄”由来

东晋时代茶饮尚未普及,陆羽《茶经》记载的晋代之前的茶事仅有30来则,身处北地的王濛,得风气之先,他特别喜欢茶,爱上了喝茶,不失为名士风流,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可惜被一些只爱酒肉的政客误解了。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厄”为灾难、困苦之意。“水厄”原为相术、占卜术语,意为某人命相中如有“水厄”,可能会遭受水患或水灾,应该远离水边,包括与水相关的行业。
这个典故也不是什人都懂得,甚至有人因不知此典闹岀笑话来。如梁武帝之子西丰侯萧正德投奔北魏后,有一次宗室元乂打算以茶招待他,先问他道:“卿于‘水厄’多少?”意谓你的茶量怎么样。却不料萧却不知“水厄”之意,答非所问说:“下官虽生于水乡,而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元乂和满座宾客闻言皆捧腹大笑,这也说明了饮茶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普遍喜好。“水厄”,这是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的一个贬称。
值得注意的是,西晋人张孟阳去四川成都游览了名胜白菟楼后,在所赋的《登成都白菟楼》诗中赞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这是说在水、浆、米酒等六种饮料中,茶最为芳香,且蜀地茶香早已飘溢各地了。在成都人们称赞茶为“芳茶”,誉其“溢味播九区”的几十年之后,在东晋之都建康(今南京)的许多官吏,居然对饮茶还深以为苦,这充分反映了茶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
由于从三国到两晋这两个世纪中,天下你割我据,战事不断,阻碍了文化的传播和相融,所以各地区之间的茶文化相距甚远,差距非常显着。从“水厄”之事以后半个多世纪,到了南朝刘宋之初,女文学家鲍令辉(鲍照之妹)写岀了《香茗赋》,极言茶之香,茶苦之说在江南这才少有市场了。

王濛热情和好客

在唐代之前,茶饮多为烹煮法,将水烧开,放入碾碎或捣碎茶饼,过滤出茶汤,其过程并不像现在泡饮这么简单。王濛不厌其烦,充分说明他的热情和好客。遗憾的是,他接待的并非知音,而是一批俗不可耐的政客。喝茶不像饮酒,多喝会难受、呕吐,因醉酒而致病甚至丧命,如三国末代皇帝孙皓,举行宴会时,不管赴会的文武大臣能否饮酒,必须喝掉七升,而很多人喝不掉七升而又不可以违抗君命,只得硬着头皮赴“鸿门宴”,拼命喝酒。如此酒宴足可称为“酒厄”了。而喝茶不像喝酒,一是不必像酒那样一饮而尽,而是可以细品慢饮;二是即使多喝也不至于非常难受,没有什么副作用。因此,这些“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庸俗之辈,完全是因为不识茶而导致的偏见,少见多怪,自以为嘲笑了主人,殊不知把自己写进了“滑稽列传”,留下了历史笑柄。
根据分析,王濛被嘲笑为“水厄”的事,应该发生在晋阳侯任上,因为他担任司徒左长史已在会稽,当时南方茶饮渐行,已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之事,如三国孙皓已让宠爱的韦曜以茶代酒,成为佳话。
话说回来,对牛弹琴并非牛之过也,而是主人的不是。王濛错将当时贵如贡品、不可多得的好茶,招待那些酒袋饭囊,不仅得不到赞赏,反而遭到嘲笑,这是自讨没趣。好比屠夫,如果你跟他谈论杀猪杀牛,他一定以为碰到了知音,说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如果你跟他谈文学,他一定会以为你是神经病。
宝剑赠壮士,胭脂送美人。时至今日,如果你将上千元一斤的名茶,送给低保朋友,同样是明珠暗投,浪费了好茶,不如多买些普通茶叶或大米、衣被之类日用品更受欢迎。
明代江阴籍诗人王穉登,曾将“水厄”写入诗作《题唐伯虎烹茶图,为喻正之太守三首》之三:

伏龙十里尽香风,正近吾家别墅东。
他日千旄能见访,休将水厄笑王濛。
林泉诗音2021-06-10 23:22:08 发布在 天涯诗会
王濛少年时放纵不羁,是当时的风流名士,到了晚年虽说克己励行,清廉清简,那不羁的本性难改,只好投射在喝茶这种事儿上了,可谓一个“痴”字。这个“痴”里面,有王濛可爱、率性的一面,他究竟痴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王濛与另一位叫刘惔的名士同席而坐,王濛喝茶喝到痛快时,忘情地跳起舞来。刘惔说:“阿奴你今日比得上昔日向子期的任率呀。”
这实在是个有情趣的人。明末散文家张岱有一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此话用在王濛身上太合适不过了。不过,张岱自己就是个历史上颇有名气的茶痴,所以这句话说得够自得了!
林泉诗音2021-06-13 07:49:45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七)

王肃茗饮与“酪奴” 之说

王肃(464---501)这个人,在茶事中,是和酪奴二字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后世之人,对"酪奴"二字,又有不同的解释,今天我们不妨做一番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王谢属于贵族大姓,这个王肃出身相当不一般,其人字恭懿,琅邪临沂人,为东晋司马衍当政时大名鼎鼎的丞相王导之后。他的父亲名叫王奂,在南朝第二代皇帝萧赜手里当过尚书左仆射,也就是丞相。
王肃小时就聪慧而有见识,涉猎经史,颇有大志,初仕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太和十七年,父兄并为萧赜所杀,自建业投奔北魏,(即从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除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出行平南将军,讨伐萧鸾,积功为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时高祖(注:北魏孝文帝元宏)新营洛邑,多所造制,肃博识旧事,大有裨益。高祖甚重之,常呼王生。延贤之名,因肃立之。
肃在江南之日,聘谢氏女为妻,及至京师,复尚公主。谢作五言诗以赠之。其诗曰:“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代肃答谢云:“针是贯线物,目中恒纴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肃甚有愧谢之色,遂造正觉寺以憩之。肃忆父非理受祸,常有子胥报楚之意,卑身素服,不听音乐,时人以此称之。
〔北魏〕杨炫之所着《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注:北魏孝文帝元宏)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举酒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锺。”御史中尉李彪曰:“沽酒老妪瓮注瓨,屠儿割肉与秤同。”尚书右丞甄琛曰:“吴人浮水自云工,妓儿掷绳在虚空。”彭城王元勰曰:“臣始解此字是习字。”高祖即以金锺赐彪。朝廷服彪聪明有智,甄琛和之亦速。彭城王(勰)谓肃曰:“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肃对曰:“乡曲所美,不得不好。”彭城王重谓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复号茗饮为酪奴。
时魏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其彭城王家有吴奴,以此言戏之。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后萧衍子西丰侯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之设茗,先问:“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晓义意,答曰:“下官生於水乡,而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元义与举坐之客皆笑焉。
对王肃与“酪奴” 还有另一说: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实际上喝奶酪的民族还特别需要喝茶,如藏民以食糌粑和奶酪为主,加之高原气候乾燥,就需要饮茶以解渴燥,过去四川每年都要运茶进藏,以保证藏民生话之需。
孝文帝驾崩,魏宣武帝时,王肃以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同为顾命宰辅,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封昌国县开国侯、出为散骑常侍、持节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景明二年,卒于寿春,年三十八,追赠侍中、司空公,谥号宣简。

正是:

北方游猎喜奶酪,南地茗茶解渴燥。
相辅相成大有益,生话美满都需要。

王肃喝茶有特好,一饮一斗量不少。
漏卮称号亦奇妙,卑身素服解烦恼。

酪奴之说误解了,王肃北方传茶道。
茗饮因而得普及,沟通文化功不小。
林泉诗音2021-06-15 01:14:19 发布在 天涯诗会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王肃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实际上喝奶酪的民族还特别需要喝茶,如藏民以食糌粑和奶酪为主,加之高原气候乾燥,就需要饮茶以解渴燥。我在古蔺马蹄滩工作时,每年都要大量收购老粗茶,运到成都制茶砖,作为援藏的重要物资之一,是藏民生话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
林泉诗音2021-06-16 00:42:46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八)

茶马古道上的扶贫“茶”道

古蔺县柏坪茶厂,茶农正在忙碌着采制春茶。按照采制绿茶传统说法,谷雨采制的茶叶也叫谷雨茶或者是二春茶。但茶艺师邱少用却说:“我们采制的牛皮茶跟传统意义上的谷雨茶是有区别的,牛皮茶生长的海拔在800—1200米,所以这种茶叶跟低海拔地区的茶叶是有区别的,我们采茶时间比其它品种茶叶要迟十多天的样子,低海拔地区采制二春茶的时候,我们其实还在采第一批次的茶叶。”

考查牛皮茶分布生长情况

茶马古道见证古蔺牛皮茶悠久历史

茶艺师邱少用所说的牛皮茶是泸州市古蔺县特色茶叶品种,种植历史悠久。根据《古蔺县志》记载:“牛皮茶,曾为贡茶。”虽然记载字数不多,但却道出了牛皮茶特殊尊贵标签。据古蔺县林业局林业资源股股长赵中国历经10余年考证,在古蔺县桂花乡、黄荆乡、古蔺镇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牛皮茶古树,这些牛皮茶古树树龄大多有数百年。“因该说,牛皮茶这个地方性的特色品种,印证了古蔺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之一的传说。只是可惜随着茶马古道的荒废,牛皮茶这个地方特色品种也随之荒芜了很多年。” 赵中国说,在古蔺县桂花乡目前还保留了不少茶马古道的遗迹,据当地群众口口相传,曾经的茶马古道运送的最主要的产品就是茶叶。“这些茶叶除了来自云南的普洱茶之外,应该有一部分古蔺本地的牛皮茶,从现存的古茶树来看,应该说产量还不低!”在桂花乡党政办工作的许挺走访了很多健在的老人后得到这样的结论。

厚厚的牛皮茶叶

有机种植 保护地方特色品种的必由之路

“牛皮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叶大而厚,叶底嫩绿、汤色黄亮、柔香醇厚、耐泡味久、具有独特的栗香。”泸州市健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其光在介绍牛皮茶的特点时说。为了更好的保护牛皮茶这一特色地方品种,古蔺县成立了健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致力于牛皮茶的地方品种保护。
“刚刚接手发展牛皮茶的时候,面临很多困难,牛皮茶成规模种植的只有白沙坡、椒子沟、柏坪等几个茶厂,虽说面积有1000多亩,但由于常年没有管理,茶树老化严重。”廖其光回忆接手发展牛皮茶时的第一印象时说,“虽然荒草丛生,但我们也看到对于我们来说发展牛皮茶另一个优势,那就是这些茶树没有使用化肥农药适合走有机种植的路子。”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健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始终坚持有机种植的道路。正是公司的不断坚持,古蔺牛皮茶屡获省市优质茶和优质名茶,获“四川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牛皮茶生产基地被农业厅批准为古蔺县唯一一家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005年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获第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特色农业展“最畅销产品奖”,2008年获得国家农业部“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转换产品认证。

助农增收 牛皮茶产业拓宽脱贫致富路

“我可以就近在茶厂摘茶叶、在新基地里干活,每天能挣200多块钱,一年下来有近一万多的收入。”靠着每年在茶厂务工,德耀镇柏坪村村民赖应莲解决了两个孩子每年上大学的学费难题。赖应莲的丈夫是2级残疾,没有劳动能力。谈到家门口的茶厂,赖应莲的眼里充满感激。
经过5年的不断努力,目前,古蔺县种植牛皮茶近3000亩,技改原有茶厂 350亩,2016年实现产值300余万元。为了进一步的发展牛皮茶,做大做强牛皮茶产业。目前,古蔺县在柏坪茶厂附近发展新型观光体验园区500亩。除了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之外,古蔺县还将发展牛皮茶作为重要的脱贫产业来抓。通过发展牛皮茶产业,每年可以带动1000人次贫困群众就业,实现贫困群众人均增收6000 元。
“下一步,我们要将牛皮茶采摘做成一个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到我们茶园来观光旅游,体验牛皮茶的采摘和制作,了解牛皮茶的历史,把牛皮茶产业真正做成富民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健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其光说,“只有拓展产业链,让更多群众获利,才是对牛皮茶这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地方茶品种最好的保护。”(古蔺县林业局赵中国供图)
正是:

古蔺本原茶产地,剪发刀粗叶根深。
奢香亦将茶进贡,明初就已名远闻。

茶马古道桂花境,发现千年古茶群。
利用开发好前景,增收致富保脫贫。
林泉诗音2021-06-21 23:59:09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泸州市古蔺县林业工作者在桂花乡发现大量野生古茶树。工作人员初步考证,至少有几万株古茶树龄达四、五百年,最高的达千余年。全县古茶树达20万株,这些古茶树属乔木而非灌木,如此成片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在泸州及周边地区实属罕见。


古蔺县桂花乡高峰村六社,小地名圈子头的地方,在云雾缭绕的山顶,生长着大量的古茶树。当地林业部门人员对其中一颗树干最大的古茶树进行了外观测定。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棵古茶树株高约12米, 南北树冠直径6.3米,东南树冠约6米, 树冠像一把撑开的雨伞,枝繁叶旺,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泸州市古蔺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赵中国告诉记者,这棵古茶树的树围有163cm,折算直径52cm,树龄1000年左右。
据桂花乡工作人员徐挺介绍,从普查的初步情况看,10公分以上的古茶树有3万多株,20公分的3000多株,30公分的古茶树有1000余株。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四季分明,湿度适中,日照较充足。古蔺野生茶树分布广,数量多,产茶历史久远,明代称永宁茶为“剪发刀粗叶”。据清《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载:“茶有大小两种,大者为大茶,小者为丛茶”。据古蔺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解放初,古蔺茶叶生产采老粗茶为主,又称边茶,茶、棕、竹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但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棕叶已退出市场,茶叶占农业收入的比重也在下降。这次古蔺桂花乡发现大面积的珍贵古茶树,不仅是当地悠久茶叶历史的活见证,也为野生古茶树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林泉诗音2021-07-05 17:29:59 发布在 天涯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