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80字 评论数:365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大家好,我正在参加天涯文学2016年年度热帖及年度作者评选活动,欢迎大家投票,如果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就更好了!点击下面的文字即可进入投票页面。谢谢大家支持!

2016年煮酒论史年度热帖评选
手机版用户请点此投票

2016年煮酒论史年度作者评选
手机版用户请点此投票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



题记: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
话说天下大势,因利而兴,因利而衰;因利而分,因利而合。天下人事,万源归一,皆因利尔。-----潇湘观渔

美国,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却迅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军事最强大、文化最先进、世界影响最广泛的唯一超级大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奇迹。探究美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探究美国强盛的原因,是世界上芸芸众生津津乐道、经久不息的话题。现在,一个不自量力的“镁粉”,试图用键盘敲写那一部群星闪耀、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帝国成长画卷。

第一章 殖民地时代

第一节 一本狱中诞生的世界奇书
首先,问一个问题:美国之所以会建邦立国,其最初始、最久远的历史动因,源自于哪里?

答:来源于英国?
----错!
答:来源于法国?
----错!
答:来源于意大利?
----错!
答:来源于南极?
----恭喜你,更错!
呵呵,难道来源于中国不成?
哈哈,算你走运,答对了!
是的,当我知道答案时,也是大吃一惊。越往深想,越感到历史真是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简直就是神秘莫测。
原因是十三世纪,一个普通的意大利人,作了一次不普通的旅行,后来诞生了一本很不普通的奇书,引起了世界超级不普通的反响。
这个意大利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可.波罗。
让时光回到1298年,那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战争,结果兵败被俘。狱中无所事,乾坤日月长。马可.波罗先生为了打发无聊,和狱友兴高采烈地谈起了女人、谈起了明星、谈起了战争、谈起了政治,更谈起了他那罕为人知的东方之旅。
巧合的是,狱友鲁斯蒂谦是一位文学发烧友。当他听到马可.波罗那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神奇故事时,激动地向狱卒大喊:拿笔纸来,拿笔纸来!狱卒不胜其扰,丢给他一些羊皮纸。于是,一部震惊欧洲的奇书----《东方见闻录》诞生了,后来在传抄过程中改名为《马可?波罗游记》。人们争相传阅、争相印刷,轰动意大利,风靡欧洲。
潇湘观渔2010-05-03 16:06:0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本来想到天涯杂谈发,居然弄到这里来了
潇湘观渔2010-05-03 21:58: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根据书中叙述,早在1271年,17岁的威尼斯小帅哥马可.波罗缠着老爸,要求跟老爸闯荡天下。小帅哥当时并不知道,他这么一缠,缠出一个影响世界的历史传奇来。
他老爸尼可罗•波罗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商人,说他非凡,不是讲他做买卖发了大财,成了首富之类的,而是他机缘巧合,把生意做到了当时地球上两个最有影响力的人身上----那就是“万王之王”大元帝国皇帝忽必烈大汗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成了他们之间的特使。
十三世纪世界最大的历史事件,就是蒙古的崛起。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挥军四方,征战天下,兵锋所指,灭国无数,横扫亚欧大陆,建立起东自中国、南达印度、西抵多瑙河、北至北冰洋的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
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交流扫平了道路。尼可罗带着弟弟、儿子,还有教皇致大汗的国书,万里迢迢,跋涉四年,历尽艰辛,来到上都(开平府,今多伦附近),忽必烈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
三人远道而来,让忽必烈有一种君临天下、威服四海、和夷万邦的成就感,心情超爽。高兴之余,把他们全部留下来,封他们为巡查官,到全国各地巡视。好让西来的他们,看看大元帝国东方到底有多广、有多美、有多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们借巡视之机,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北京等地,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们每到一处,都详细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好向忽必烈详细汇报。
一晃就是17年。尼可罗老了,忽必烈也老了。尼可罗思乡心切,提出归国,大汗不肯。恰巧大汗须把一位公主远嫁西亚,而且必须走海路,又只有尼可罗懂航海,于是大汗万般不舍地放走了尼可罗三人。几经周折,马可•波罗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乡。
这本书,以欧洲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素材和情节,描叙了马可•波罗一行周游中国和西亚、中亚、东南亚等地的情况。书中的中国,拥有辽阔壮美的河山、巍峨华丽的宫殿、人口众多的城市、繁华热闹的商埠、四通八达的交通、华美廉价的丝锦、精美亮丽的瓷器、神奇瑰丽的艺术、独特自然的风俗,展现了一个地大物博、富裕文明的国家形象。书中的印度,遍地盛产香料;书中的日本,用黄金建宫殿、作地板、铺路面。这对于处于中世纪落后的欧洲人来说,简直是神话般的天堂。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胸中都会涌起一个强烈的愿望:到东方去,到东方去。当时的流行口号是:
要黄金,去东方;
要发财,到天堂。
耶----

潇湘观渔2010-05-03 22:00: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当然,许多人并不相信这是真的,都把它当神话书看,因为内容过于超越想象。就是马可•波罗的朋友及死党,都认为不可能是真的。他们反复问:兄弟,你讲的这些,是真的吗?
回答始终惊人的一致:是真的,百分百。
死党们心里的疑问还是惊人的一致:不可能。黑色的石头怎么能够烧呢?(煤)。城市人口怎么可能会有100多万呢,那不就人挤人,挤死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只有数万人,杭州人口过100万)。用黄金建宫殿,天下会有这么多黄金吗?(日本传说)。马可这家伙,吹牛吹大了,吹得不好意思承认了。
很多年后,马可•波罗老了,临终前,那帮死党围在他身边,以极端高度负责的精神,外加悲天悯人口气,进行了最后一劝:马可兄弟,你要走了我们很悲痛啊,只是还有一件事,就是那书上讲的那些事,你还是认了吧。平时说一说,吹一吹,没什么关系,我们不会放在心上,政府也不会收税。现在,你要去了,上帝明察秋毫,你还是承认了吧。不然,不然••••••万能的上帝是不会让你进天堂的。
马可•波罗以微弱的声音回答:那全是真的。我所讲的,还不到我看到的一半。
死党们心里一窒: 马可兄弟,你吹牛竟然吹成了钢铁战士-----至死都不悔改啊!噢,My god,全能的上帝,饶了我们这位可怜的兄弟吧.....
但是,也有部分人坚信这是真的。在以后200多年里,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人,都是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惊叹于中国的繁华与富饶,痴迷于东方的黄金和香料,着了魔似地向东方探险。
《马可•波罗游记》,就这样以它独有的魅力,为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世界从此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


潇湘观渔2010-05-03 22:20: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只有自己动笔了,才知道写作之不易
潇湘观渔2010-05-03 22:59: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马可。波罗像

马可。波罗

潇湘观渔2010-05-03 23:38: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图片终于出来了
潇湘观渔2010-05-04 01:15: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先支持一个 期望能写出好书来 加油
----------------------------------------
谢谢鼓励
潇湘观渔2010-05-04 07:34: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直播?顶一个先

-----------------
争取多发点图片
潇湘观渔2010-05-04 09:05: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斯密達?
潇湘观渔2010-05-04 12:52: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好贴留名
----------
谢谢鼓励,缘分哪
潇湘观渔2010-05-04 19:59: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美国是谁的儿子?
------------------------
我慢慢写到来,你慢慢看下去,就知道答案啦,哈哈
潇湘观渔2010-05-04 23:10:0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二节 一个世界级的猛人

所有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的探险者,都按书中所示,朝东方去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捷径。唯有一个人不同凡响,偏要向西走。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世界史上有名的超级猛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探险探险,当然就有风险,因此所有的探险家都必须是猛人。如果不发猛,心理素质不超级过硬,就成不了探险家。毕竟一踏上探险之路,就无日不小命悬于一线。
但探险家并非一味发猛,往往也想尽办法规避风险。看看哥伦布之前的探险家就知道,所有走海路的,都尽量沿着大陆岸线走,一来不容易迷路,二来补给方便,三来遭遇大风大浪,可迅速靠岸。这样走,心里踏实得多。
偏偏这个天杀的哥伦布,竟然猛到要横渡大西洋。这是前人想都不敢想的海路,遑论去走。一想到当时欧洲那些小小的木船,要驶向茫茫大洋,无依无靠,独力面对滔天巨浪,心里就发冷。前面何处是岸,到底有不有岸,都无法确定,就是一个老航海家,一想到这些,背脊都会发凉。
你不得不赞叹:哥伦布,猛!真的猛!
哥伦布可不是这样想的。他对自己的航海技术自信满满,也坚信地球是圆的,海洋那边一定是印度和中国,这是无可置疑的。更为重要的是,有两种东西在激励着他,鼓舞着他,就是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两种东西不是爱情和权力,而是:黄金和宗教。

潇湘观渔2010-05-05 09:34: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哥伦布1451年生于航海城市热那亚,正是《马可。波罗游记》的诞生地。哥伦布小时候和很多杰出人物的童年一样,看上去有点笨。眼神笨、说话笨、读书笨、手脚也笨,没什么爱好。他那造葡萄酒、兼营毛织品生意的父亲,看着这孩子有点愁,担心生意后继无人。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这孩子独自捧着一本书发笑,凑过去一看,赫然就是那本几代人都看过的《马可。波罗游记》。不过这不奇怪,谁看这书都会发笑。奇怪的是自此之后,这孩子老往海边跑。有次父亲跟过去,惊讶地发现,这孩子好似吃了“灵泛得乐”,一改那小笨熊模样, 突然间变得活泼调皮,在海船上跑来跑去,和那些海员十分热络。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儿子静悄悄地变了。原因还是那本《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真的改变了这个单纯的孩子。
看书,有的人学富五车,皓首穷经,却是个低能儿;有的人看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其中差别犹如天地。前面那类人,看到的是知识,吸收后还是知识;后面那类人,看到的是知识,吸收后成了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意识、精神和行动,这就是“开悟”。
小哥伦布正是在看那本大家都看过的书中,突然开巧了。书中有一种东西激荡着他的灵魂,那就是黄金。书中其它内容他只觉得有趣,而黄金却深深地盘踞在他脑海: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他在瞬间就决定,要到中国去,找到这些黄金。

潇湘观渔2010-05-05 09:36: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哥伦布


潇湘观渔2010-05-05 09:58: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就像古井照进了月亮,花儿遇到了阳光,小哥伦布心里敞亮了,精气神全变了。
要到中国去,就必须航海,这就是小哥伦布老往海边跑的原因。
志向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此,他狂热地爱上了航海,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航海技术,找机会驾船远航历练,甚至不惜做海盗。
当时基督教深信一个神秘预言:世界末日快到了,基督徒必须远行,发现“新天新地”,教化异教徒,自己要作“神舟”,把异教徒的灵魂运送到天国去,这样才能救赎世界。牧师要求哥伦布勇敢地去探险。哥伦布对此心领神会、深信不疑,认为去中国,是自己神圣的责任。
1476年,26岁的哥伦布参加了一次法国海盗打劫活动,不料东西没抢着,己方船反被对方炮火击沉。同伙全部葬身海底,只有哥伦布奋力游泳,死里逃生。当他他筋疲力尽地搭上一块土地时,赫然发现竟然航海大国葡萄牙,这是他长期梦寐以求却没有机会来的地方。一切是如此的机缘巧合,让哥伦布不得不相信,这是神的安排。
心灵一旦被神化,就会变为偏执狂。
在葡萄牙,他如鱼得水,成了顶尖的航海专家。又找到机会远航到了英格兰和几内亚,甚至到了冰岛附近。这些经历使他坚信,横渡大西洋不是难事。

潇湘观渔2010-05-05 10:04:0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需要支持。航海探险,是一件花费很大、风险很高的玩意儿,一般人不愿冒这个险。而且,还要师出有名,这就需要一家皇室支持。当时的探险家都这么做。
哥伦布精心制订了一个计划,信心满满地去找国王。
他很快就回来了,因为皇宫根本就进不去。
他一个小小老百姓,如何能见到国王呢?何况还是个外国佬。
事实确实如此。皇宫深似海,岗哨连九重。他想尽办法,找人托关系,连门也进不去。任凭你怎么着急、彷徨、无奈、愤怒,没办法就是没办法。
就在彷徨之际,哥伦布突然发现自己还有一件优势资源没有利用,那就是:帅。满头红发、身材高大、风流倜傥,走在街上回头率很高。如果能与贵族美眉结婚,就能与王室接触。
他到教堂里去了。那里经常有贵族姑娘做礼拜。他瞄准一个喜欢的美眉,用超帅的体型、热情的态度、夸张的语言,发动猛烈进攻。可怜的姑娘被追晕了,不久就结婚了。
这桩婚姻,带给哥伦布三重惊喜:
第一重惊喜:老婆是美女。无论哪个男人,都有这个企望。
第二重惊喜:岳父是老航海家,经验丰富,有航海日志和笔记等秘籍。
第三重惊喜:岳父曾为葡萄牙王子服务过,被封为小岛总督。有事可直达王室。
他不久就被引见给了葡萄牙王子。王子友好地接待了他,说会好好看看他的计划。哥伦布很兴奋,隔段时间又来跑一趟。
一天、两天、三天……
一年、两年、三年……
四年之后,王子成了国王,才组织学者评价会来审查哥伦布的计划。
学者们的看法是:这是个疯子计划。
原因是:船只能在水平面上行驶。如果地球是圆的,海面就是球形的,船怎么能由球体低处向高处航行呢?因此,实施这个计划是可笑的。坚持这个计划的人,要么是异想天开的疯子,要么是诈人钱财的骗子。
哥伦布同志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当时牛顿还没出生,自然就不知道万有引力。

潇湘观渔2010-05-05 10:05: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哥伦布懵了。三年后,妻子也去世了,哥伦布觉得自己是世界最不幸的人。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他带着儿子离开葡萄牙,来到西班牙。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召见了他(当时西班牙是两人联合执政,统治区分列,所以历史上伊莎贝拉既可称皇后,也可称女王),对他的计划很感兴趣,责成一个由海员和学者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研究。
研究研究,当然很久。哥伦布一等就是两年,没有消息,不得不又回到葡萄牙,找新国王寻求支持。可惜此时葡萄牙有个航海家,绕过非洲好望角,打通了东行亚洲的航路,新国王对哥伦布的计划没了兴趣。
哥伦布不甘心,发狠又向英国和法国王室兜售自己的计划,但都石沉大海,没声音没图像。
就连西班牙那个委员会,研究了四年后,也对计划判了死刑。
一切的一切,都没救了。
哥伦布很悲愤、很绝望,很。。。。。。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
西班牙女王对哥伦布帅哥的印象特别好,觉得他既然长得帅,航海计划也应该不错。她又仔细研究了计划,觉得不妨一试。她看到委员会判了计划的死刑,她就给委员会判死刑-----换一个新委员会重新评审,结果通过了!
哥伦布一听到消息,兴奋得难以自持。面对即将从事的伟大事业,他向国王和女王提出,要求试航成功后:
1、任命他为海洋将军。
2、任命他为新领地总督。
3、将来全部殖民地收入的10%归他所有。
哥伦布提出的价码之高,让国王和女王惊讶得脑子短路,从来没有人敢如此嚣张。两位陛下第一反应就是断然拒绝。
哥伦布再次频临绝境。
历史的神秘就是体现在这些时候。谁也没有料到,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女王的财务官进言:哥伦布的要价虽高,但与这次探险的收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女王这才反应过来,与国王商量,国王最终点头了。
从1478年到1492年,哥伦布推销他的航海计划,整整经过了14年的努力。坚持不懈14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苏轼曰:古之立大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信夫。



潇湘观渔2010-05-05 10:39: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影视中的伊莎贝拉女王

潇湘观渔2010-05-05 16:12: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可惜没找到斐迪南的图片
潇湘观渔2010-05-05 18:10: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