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楼主:夜郎游侠2018 字数:653473字 评论数:68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山海经•海内南经》:“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建木”是个什么东东?
一种树木还是一个地名?
好像是,也好像不是。或许是某地与某树有关的某种特殊“构造”,否则凭什么说:“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吕氏春秋•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
《山海经》郭璞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
唐.卢照邻《病梨树赋》:“建木耸灵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侧。”
吕不韦、郭璞尽管地理认知有误,但还算务实的学问家;淮南王、卢照邻则落入俗套,淌漾在浪漫神话仙境里,无以自拔。
《山海经》是一部严肃的上古大百科全书,那种指认“建木为人皇登天之梯”的神话,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
“建木”到底是个什么,容我们暂且放下,先来看看文明是什么,

夜郎游侠20182020-09-15 09:39: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文明的界定

西方史学家,公推“城郭、文字、青铜、神庙”,作为区隔人类社会,文明与野蛮的四项标准。
有问题吗?
有,而且问题很大!
这四项标准的提出,源于早期西方学者狭隘的视角和贫乏的考古信息。当源起于BC3000多年前的两河、尼罗河古迹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世人被其高大的城郭、恢宏的神庙、精美的壁画、耀眼的青铜器和天书般的象形文字着实震撼到了,惊叹之余,再环顾一下四周,匆忙就给“文明”作下了定义。
夜郎游侠20182020-09-17 15:26: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岂知,后来发掘的淮河、黄河、长江流域的众多古迹,比如贾湖、高庙、陶寺、姜寨、石卯、三星堆等等,其年代更早,玉器、陶器更精美,除文字符号外,更展示了完善的农耕畜牧文明,甚至已经创造了天文历法。
我们知道,农耕、畜牧以及相应的天文历法,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这些壮举,解决了人类自诞生以来,数十万年饱受的食物短缺之苦;增进了人类子嗣的繁衍能力;也有了充足的精力,从事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建设。城郭、青铜与之相比,不在一个水平。用多么高尚、美好的辞藻形容它们,都不为过。
夜郎游侠20182020-09-17 16:17: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如果严格遵从西方史学家关于文明的界定,早期出现的玉器、陶器、农耕、畜牧与天文历法,尤其后四类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元素,只能归于野蛮人的文化元素。这种悖论,即不科学,也不严谨,明显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文明,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升华,更多是精神层面的。物质只是精神的产物。因此,醒悟后的国内学者提出如下共识:“国家政府(帝王)、文书记录(图文徽章)、礼仪规范(礼制玉器)、历法或法规。这或许是更好地适应世界各地的文明形成标准。”
夜郎游侠20182020-09-17 16:57: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认真研究过古身毒河哈拉帕遗存就会明白,该文明直至毁灭,仍然没有严重的阶级分化。他们只有聚落,没有城郭;只有民宅,没有宫殿;只有分工,没有奴役。国家政治上,施行广泛的民主集中制,唯才是举;社会治理上,实行个人道德教化,宗教自律。尽管他们有青铜、文字,但没有城郭,按西方严格的文明定义,哈拉帕进不了文明圈子。
夜郎游侠20182020-09-17 22:02:3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再比如,1.5万年前,燧人氏根据“四时八气”与季风的相关性,创立了“八卦风历”;1.4万年前,弇兹氏根据“众星拱极、天道左旋”与地球自转公转周期的关联,创立了“斗极天象历”;1.2万年前,羲和氏根据日影长短两极与地球公转周期的关联,创立了“十日历”(阳历);8千年前,常羲氏根据朔望月与地球公转周期的关联,创立了“十二月历”(阴历)。
再比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7千年前)、湖南澧县梦溪乡八十垲遗址(8千年前)、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1.5万年前)发现的水稻栽培证据。
夜郎游侠20182020-09-18 09:08: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再比如,1.5万年前,燧人氏根据“四时八气”与季风的相关性,创立了“八卦风历”;1.4万年前,弇兹氏根据“众星拱极、天道左旋”与地球自转公转周期的关联,创立了“斗极天象历”;1.2万年前,羲和氏根据日影长短两极与地球公转周期的关联,创立了“十日历”(阳历);8千年前,常羲氏根据朔望月与地球公转周期的关联,创立了“十二月历”(阴历)。
再比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7千年前)、湖南澧县梦溪乡八十垲遗址(8千年前)、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1.5万年前)发现的水稻栽培证据。
夜郎游侠20182020-09-18 09:08:4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人类社会由原始采摘、狩猎的自然模式,进入更高级的农耕、游牧的智慧生产模式,由此促进了人口迅猛增长、推动了社会前行的速度。谁说这是野蛮?
在圣经出现的时代,世界上许多部族还在兄妹不分、长幼乱伦的时候,华夏先民早在1.5万年前,就开始以图腾区分族群,实行族外婚姻制度。谁说“图腾先祖崇拜”的宗教信仰不是文明?
农耕、游牧背后隐含的复杂天文历法等支撑体系,谁又敢说这只是文化而不是文明?
夜郎游侠20182020-09-18 10:42:5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我们是时候打破西方史学界关于文明界定的藩篱了。他们界定的文明,只是阶级文明。一个“城郭”的必要条件,就将原始公社文明全盘否定了。
实际上,文明只有阶段性,而不是只有阶级性。
我们应该重新界定有关文明的定义,不能只将农耕、游牧、天文、原始宗教、原始民主集中制,简单地看作文化元素,应将这种改变人类生存模式、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纳入人类文明史的范畴。
夜郎游侠20182020-09-18 11:05: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什么叫文明?自人类诞生以来,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某一族群或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集成,就叫文明。
夜郎游侠20182020-09-18 15:01: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重新界定文明,应该是这样的:
(1)、原始公社制文明。年代BC1.2万年左右,以农耕、畜牧、陶器、祭祀和完整的天文历法为标志。代表,长江文明;
(2)、奴隶制文明。年代BC3000年左右,以城郭、文字、青铜、神庙为标志,代表,两河、尼罗河与身毒河等大河文明;
(3)、封建制文明。年代BC1000年左右,以井田制为标志,代表,黄河文明;
(4)、资本制文明。年代AD1800年左右,以蒸汽机为标志,代表,海洋文明;
(5)、公社制文明。年代AD ? 年左右,以智能机器人为标志,代表,太空文明;
夜郎游侠20182020-09-18 15:04: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人类文明探源

人类自然演化,由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到现代人类,历经200多万年。真正开始具备创造文明潜质的是早期智人。
智人,就是有智慧的古人,人有了智慧,方能动手加工工具,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而之前的古猿,其行为特征与模式,比如直立行走、自然工具的使用,只是出于本能。
人类智慧的产生,不是按部就班的所谓“进化”,更不是凭空的,而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结果。有关人类智慧产生的机理与时代,《震惊!滇黔高原,竟然发展古人类遗存上百处!》(1998,国际观察)一文中,有详尽介绍,此不赘述。
夜郎游侠20182020-09-18 15:40:2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智人(学名:Homo sapiens),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是人属下的唯一现存物种。形态特征比直立人更为进步。早期智人过去曾叫古人,生活在距今25万-4万年间,主要特征是脑容量大(在1300毫升以上),眉嵴发达,前额较倾斜,枕部突出,鼻部宽扁,颌部前突。一般认为是由直立人进化来的,但有争议,这一派认为直立人被后来崛起的智人灭绝或在此之前就灭绝了;晚期智人是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大约从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出现。两者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在于前部牙齿和面部减小,眉嵴减弱,颅骨增大,到现代人则更加明显。晚期智人臂不过膝,体毛退化,有社会属性,有情感及幻想、有语言和创造能力。
夜郎游侠20182020-09-18 16:45:0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样看来,开始具备创造文明的潜质,是一回事;真正能够创造文明,又是另一回事。说得明确点就是:智慧是文明创造的必要条件,幻想是文明创造的充分条件。智慧与幻想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绚烂的人类文明。因此,初始文明创造的重任,是由晚期智人承担的。
夜郎游侠20182020-09-19 10:59: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1、农耕文明起源
人类进入晚期智人阶段,随着人工取火的发明,肉质熟食及相应高蛋白的大量摄入、进一步增强了人类的整体智力;绳索、网罟、弓箭、投枪、陷阱、飞石索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自然采摘、狩猎、渔猎的效率。人类从此改变了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自然生产有了结余,动物圈养、果实贮存便得以实现,动植物驯化开始萌发,畜牧、种植渐趋完善。
夜郎游侠20182020-09-19 12:35: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九门提督2020 2020-09-19 12:44:08
楼主你好,请教一个问题: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山海经》,作为上古百科,由于叙事年代过于久远,后人对当时的史实、语境、文化不甚了了,已经很难完美诠释这部伟大的著作。
因此,一百个“专家”,定有两百个解读。很不幸,鄙人也算这百人之一。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可以通过早期历史知识、史前考古资料、史前文化遗存以及上古气候变迁等等,给出尽可能贴近《山海经》叙事内涵的解读。
《山海经》涉及上古族群、方国、宗教、经济、政治、文化、物产、地理、地貌、社会性态和生产方式,内容庞杂,但只要抓住几样基本的东西,领会其所述内容,还是大致可行的。
①、上古,为实行族外婚制,避免近亲繁殖以提高人口素质,各聚落都树立自己的宗教图腾与族徽,分封部族也会打出相应的族标。在《山海经》的叙事语境中,图腾、族徽以“其”字表示;族标以“有”字表示。
在漫漫迁徙路途中,部族间相遇,只要观察对方的图腾、族徽以及族标,就可对不同族群间,婚配的可能性做出合理判断,以及在同一利益(地盘、采摘、狩猎、渔猎)面前,做出合作、回避还是争夺的取舍。
上古,华夏文明圈所有方国、族群、聚落,无不施行图腾、族徽和族标徽铭志。所以,《山海经》的论述中,只要涉及神、人、方国、族群的所有“怪物”,均是该方国与族群的图腾、族徽或者族标。
上古世界两大图腾:以遂人、弇兹氏为代表的西戎“蛇”图腾,以帝俊、少昊氏为代表的东夷“鸟”图腾。其它族徽、族标均为上述两大图腾的衍生、别系、苗裔。中国唐代以上的所有历史、史前史,基本都是围绕持“蛇”、“鸟”两大图腾的族群展开。这包括同样执华夏文明的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
②、上古文字还未出现,凡涉及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激烈族群争斗,均用“叙事图语”(绘画)的形式来阐述这一伟大历程。
③、《山海经》涉及的所有大(tài)、帝、后、伯、叔等,均为族群或族群联盟首领尊号,往往传承几代、几十代。对于帝俊、炎帝、共工(公)、黄帝能活几百岁,后稷、后羿和风伯能活几千岁,我们不用惊叹。
④、何谓“海内”、“海外”、“大荒”?
若以丰京、镐京为中心,周朝以后,古代关于地域范围的定义是这样的,
按《尚书•禹贡》所载:禹夏的势力范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则海内界限,东以海岸为界,西以见沙漠为界。
四海:基于地缘政治意义的划分,“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八荒:八,指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荒,指荒远之地。
如此划分,单说地缘政治意义的“西海”就有可能指现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七戎之地。若按汉代刘向《说苑•辨物》的说法:“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再考虑《山海经》海内、海外、大荒的编册规律,则《山海经•大荒西经》所涉的“西海”,即已向西,抵达比“海外”还远的大荒地域。因此,地理意义的西海,为现今的地中海。
从某种意义上讲,《山海经》是以长江上游和古身毒河上游为中心的、关于欧亚大陆的方国地理大百科全书。
好啦,小可不揣冒昧,现在斗胆来回答“提督”大人的问题。不满意,您可劲吐槽。
提问的内容,来自《山海经•大荒西经》。讲述了一个地处西部大荒的方国,在颛顼时代末期,所呈现的地缘政治变迁。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
有鱼:族标,部族以鱼为旌旗杆头标识。有鱼氏。应为善于鱼猎的部族。
㞢:甲骨文通“有”,[you]音,族标。象形为杆立于地(聚落广场),旌旗高高中挂。旌旗杆头标识,为熊,则为“有熊氏”;为虞虎,则为“有虞氏”;为弓箭,则为“有穷氏”;为扈,则为“有扈氏”……
后世,表述族标“㞢”,演化为归属的“之”,族标、族属之意则被鸟爪“又”与鸟爪抓肉的“有”取代。
偏枯:头部作90°偏转的鲶鱼干。见下图《鲧氏族徽(古埃及纳尔麦调色版)》。


鲧氏族徽(古埃及纳尔麦调色版)

因为有持同样族标的,故也指特定邦国名,即中[車扁]国,首领为鲧。见《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車扁],顓頊之子。”
鲧的含义是什么?《太平御览》卷九三六引《拾遗录》:“夏鯀治水無功,沉於羽淵,化為玄魚。……後世聖人以魚為神化之物,以玄字合於魚為鮌字”。因此,鲧又作鮌。《说文•鱼部》:“鲧,鱼也”。《鱼部•玉篇》:“鲧,大鱼也”。
鱼妇:鱼凫。妇通凫,古西羌部族名,后在古蜀地立国。
复苏:此处意指崛起。
风道:风范道德。《南齐书•高帝纪下》:“风道沾被,升平可期。”《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丞相风道弘旷,独秀生民。”
蛇:燧人、弇兹氏图腾。
蛇乃化为鱼:表示部族强烈对撞、融汇,主导权蛇、鱼易位。
【图译】:有打“偏枯鱼”标识旌旗的族群(有鱼氏),国号为“鱼妇”。在颛顼世系衰亡后,有鱼氏便迅速崛起。这股强权势力由北而来,所到之处,犹如漫天泉涌,旧有次序迅速瓦解,蛇图腾族群势力被“有鱼氏”取代,新生的王权就是“鱼妇”。正所谓颛顼亡,“鱼妇”兴。
【图解】: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涉及范围,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年代约在BC5000-3000年,持续时间2千年左右。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新石器时代器物,距今约6000年,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阎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伊川仰韶文化)

这是一幅上古联盟酋长瓮棺上的彩绘,年代划为仰韶文化时期,属于文字初创前,典型的族群争斗叙事图语。图中,石斧象征强权,鹳象征东夷鸟图腾族群(如少昊氏)、鱼象征西戎鱼图腾族群(如鲧氏)。


鹳鱼石斧陶缸彩绘展开图(伊川仰韶文化)

彩绘寓意十分明确,鹳喙叼鱼,鸟图腾部族(有鹳氏)征服了鱼图腾部族(有鱼氏),建立起了新的崇鸟王权。
彩绘揭示了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以鸟为图腾的、持庙底沟泉护类型子文化部落,同以鱼为图腾的、持半坡类型子文化部落之间的生死决斗,最终以有鹳氏大败有鱼氏告终。
半坡遗址、姜寨遗址代表了仰韶文化的主要发展阶段,在这些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较多的描绘着鱼纹或人面鱼纹,而且还衬托有很多的网纹。表明,活跃在这些区域的上古族群,以鱼为图腾。下述鲵鱼纹彩陶瓶、人面鱼纹彩陶盘和鱼纹彩陶缸,是仰韶文化,持半坡、姜寨类型子文化的代表。

鱼图腾部族,在半坡、姜寨生活了数千年,创造了恢宏的彩陶文化,在东夷鸟图腾部族的挤压下,鱼图腾部族携礼器、尖底瓶文化等远走他乡,至BC3000年前后,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逐渐式微。鱼图腾部族,一部经黄河上游,退至古蜀地;主体则通过古北丝绸之路,进入南亚,分支则散布在中亚、西亚及东欧平原的特里波耶等地,并在这些地区继续光大尖底瓶和彩陶文化。
这其中,持“大鲵”图腾的轩辕氏,抵达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身毒河中下游流域的旁遮普大平原,建立方国。
《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中亚与南亚

轩辕国,就是华夏先祖之一,黄帝的母国。这里的轩辕,与“车”没什么关联,只是后世儒家对正统帝王氏族的尊称。实际上,轩辕就是玁狁、猃狁,又称犬戎、匈奴、䞤狁、荤允、荤粥、獯鬻、熏鬻、薰育、严允、鲜虞等等,不一而足。将黄帝氏族称为轩辕,自然比其他称呼来得更高大尚,其实就那么码事,一句话:“西戎”。
与轩辕一同抵达喜马拉雅山南麓、身毒河中下游流域、旁遮普大平原建立方国的,还有龙鱼部族。
《山海经•海外西经》:“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一曰鰕。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鱉魚,在夭野北,其為魚也如鯉。”
而持“鱼”图腾的鲧氏或者说夏后氏,则落脚阿富汗高原的赫尔曼德河畔,并建立了渔妇国。
鲧氏在颛顼死后,逐渐崛起(“顓頊死即復蘇”)。推测BC2500年左右,返回蜀地,并与原有蛇图腾族群发生强烈对撞、融汇,主导权蛇、鱼易位,以鱼为族徽的古蜀国----鱼凫国就此诞生(“蛇乃化為魚”)。
自此,以马坝河、都江堰为发端,以鲧(鳖灵)为首、禹为后的夏氏家族,在巴蜀“九州”大地成就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伟业。“鱼凫”王国,一度成为华夏文明圈的祭祀中心,即三星堆文明的前身。


鱼纹彩陶缸(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鲧氏族徽(古埃及纳尔麦调色版)

与鲧氏家族一同在阿富汗高原赫尔曼德河畔建立方国的,还有互人国。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有关互人之国的图腾,郭璞注解为:“人面鱼身”。
一部分鱼图腾部族,越过甘青高原,南下进入蜀地西南隅。
《山海经•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其:图腾、族徽。


人面鱼纹彩陶盘(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东亚3

说到鱼图腾,古蜀三星堆文明是绕不开的话题。
三星堆遗址,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这包括东夷文化、西戎文化以及地域、政治上的西方文化。三星堆最早的主人为燧人氏(伏羲氏),以蛇图腾为代表;颛顼东亚争霸,“蛇乃化为鱼”后,主人换作颛顼的后人,鯀;持蛇图腾的燧人氏(伏羲氏)不敌,与东夷西退的少昊氏鸟图腾族群一道,被颛顼撵过葱岭,退至西亚、南亚,并建立新的文明……
前3千年左右,蛇、鸟图腾开创两河、尼罗河文明,鱼图腾的轩辕氏建立身毒河文明。
前2千年左右,世界大旱,黄种先民内部矛盾加剧。禹篡位,蛇图腾的夏后启,于赫尔曼德河、身毒河中下游流域建立夏朝;乌拉尔山南麓的古高加索蛮族兴起。世界大乱。
前1750年,伊朗高原的鸟图腾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古高加索蛮族先后灭掉两河、尼罗河文明,进入伊朗高原,直逼身毒河。
为避风头,商朝族人携鸟图腾礼器沿恒河南迁,经缅甸,返回东亚,并顺古南丝绸之路进入成都平原,立都三星堆。古高加索蛮族则步步紧逼,商人北亡。自成汤灭夏立商,经17世、20王传至盘庚,无奈最终于前1600年,迁都于殷(安阳),是为殷商。
这就有了三星堆的“青铜斗玑”(青铜太阳轮)、“金乌扶桑”(十乌青铜神树)、大玉璋、玉琮等东夷鸟图腾文化元素以及金权杖、高鼻深目(纵目)的金铜面具和青铜大立人等西方文化元素。
三星堆虽没留下文字,但大量的文物是会说话的:
(1)、“青铜斗玑”、“金乌扶桑”、大玉璋、玉琮等,均为尊贵的礼器,外加巨量祭祀象牙,表明三星堆曾作为东夷鸟图腾族群的祭祀中心。这就意味着三星堆是当时的崇鸟正统所在地,推测商人曾以此为都城。
(2)、古高加索蛮族称王(青铜大立人),土著只得臣服(被枷裸身塑像);蛮族兵锋所至,鱼图腾(鯀遗族)、鸟图腾(少昊遗族、商人)当然被箭所穿。见金杖图语。


三星堆金杖图语

三星堆的异族统治者,后来曾出兵牧野,参与周人推翻殷商的盛举,有幸最终被崛起后的秦人推翻,否则,巴蜀乃至整个西南,都将落入“种姓制度”的泥淖而难以自拔。
三星堆的异族政权被秦人推翻后,其遗族散布在滇黔川桂西南四地,至今仍能在凉山、哀牢山、毕节(尧时古鼻国)范围内,依据外貌(体质人类学),寻觅到他们的踪迹!不过,现在应尊称其为中华大家庭的“少数民族”。
夜郎游侠20182020-09-20 18:14: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2018年,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娅怀洞遗址,发现世界最早的人类野生稻资源利用的证据。这是继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7千年前)、湖南澧县梦溪乡八十垲遗址(8千年前)、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1.5万年前)发现水稻栽培证据后,又一震撼性考古发掘。
大量的考古证据显示,栽培稻的驯化和稻作农业的起源,起始于距今1万年前后,这应该是人类对野生稻资源长期利用的结果。此次,在娅怀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6万年前的稻属植物植硅体,为研究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探索栽培稻的驯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夜郎游侠20182020-09-20 20:23: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比较世界各地的所有农作物,稻作文化起源最早,也最成功。因此,涉及野生禾本科谷物驯化、栽培流程与经验的稻作文化,便成了世间所有农作物诞生的范本和样板。上古人类大量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如黍、稷、麦、菽、玉米等,无不是在稻作文化的直接诱导下,派生出来的新型农作品种。之所以给出上述结论,是笔者坚信,农作文化在上古是技术含量很高的项目,野生谷物的驯化、栽培涉及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经验传承,不可能在相距遥远的而又封闭的两地,各自独立创造出来。农作文化,无法相互影响,只有异地迁移。
夜郎游侠20182020-09-20 21:25: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传统认知上,稻作肇于长江以南(1.6万年前);麦作,源于西亚(9000年前,两河流域);玉米则起于中南美(8700年前,Balsas流域);黍、稷、菽始于黄河上游(7000年前)。这些著名农作起源地,貌似隔山跨海、相距万里,实则都出自同一族群和别系之手,均拜上古1.5万年前和8千年前,东亚黄种人的两次世界性大迁徙所赐。
华夏先民的大迁徙历程,见后叙。
夜郎游侠20182020-09-20 22:03: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2、天文历法起源
上古时期,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上游,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涉及野生植物首创选育的农耕实践属于高科技,但若没有准确的天文授时,延误节气播种,前后相差15天,农作物将减产20-30%。而历法编制,除需观测日月升降,还要用系内、系外恒星修正历法偏差。因此,华夏先民在农耕文明发展的同期,从事天文、历法活动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夜郎游侠20182020-09-21 09:22: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