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金句解读(连载)

楼主:张关林2016 字数:1999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1,金句解读: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

没读过《道德经》的,基本也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开头语。《道德经》是人文荟萃之作,它发出的第一声,在惜墨如金的时代,显然是有深意的。

“道可道”,第一个“道”,指真理。第二个“道”,能说会道的“道”,说话的意思。“道可道”,道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道,“非常道”,不是真正的道。为什么?因为用文字语言表达的“真理”,已经被文字语言所歪曲,不再是原来的真理本身了。“常道”,道的本体也。

老子一开口就把人打晕。学文明理不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吗?既然我们学的都不是真理,干吗还要读书上学?

老子的目的就是要你发出这样的疑问。当你在看书、或听人说教的时候,你先怀疑它的真理性,随后通过实践验证,这就是老子要的态度。因为人们习惯于相信获得的信息,经常下意识陷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窘境,被传达的信息既然失去了原来的样子,怎么可以相信呢?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大型剧场里,让坐在一排的30多人悄悄依次传一句话,结果,最后一人听到的话与第一句话居然大相径庭。简单的语言传递会被下意识歪曲,那么用语言传递语言所不能涵盖的真理,歪曲更是必然的。

既然如此,老子为何还写《道德经》?其实老子本不想写,是被迫的。老子西行,到函谷关,函谷关总兵久仰老子大名,要老子把让他的思想写下来才放出关。老子为了出关,只好写,但他怕误人子弟,所以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你们要注意,我在这里说的话不是真理本身。

孔子没有写《论语》,佛经也不是释迦牟尼写的,“道德经”不是老子主动写的。儒释道三位大宗师,都不愿意写书,《传习录》也不是王阳明写的。中国的大哲人跟著作等身的西哲比起来,没有自己写的传世之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书本传道靠不住。

西哲大师无一不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但中国居然出了一位不识字的哲学大师——禅宗六祖慧能。怎么会如此匪夷所思?因为禅宗信奉“道可道非常道”,所以他们追求真理的方式,就是不读书,潜心体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据说某日,释迦牟尼升座,从讲台的花盆,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不说话。弟子们不解其意。这时迦叶微微一笑。释迦知道迦叶领会了,便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宗就此诞生,迦叶是第一代祖师。“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就是指领悟真理的智慧,释迦认为大智慧无法言传,只可意会。这个意思只有迦叶领会,于是就叫他负责把这种体悟真理的方式传承下去。禅宗由达摩传入中国,一直没什么大出息,直到六祖慧能才大放异彩,为什么?就是因为慧能不识字,文字束缚不了他的敏慧。

当时,五祖弘忍考虑的接班人只有神秀,但觉得神秀的智慧不够,便犹豫着。有一次,弘忍教弟子作佛偈,阐述自己悟道情况。神秀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在庙里做杂工的慧能听了,觉得神秀尚未开悟,便口占一偈,教人写出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发现慧能可继承衣钵。神秀拘泥于物,严重着相,只能成为天天大扫除的勤奋的清洁工。慧能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万物皆备于我。可见,领会真理靠的不是读书,而是生活感悟。

慧能的主要理论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修行靠自己,不向外求”。他的理论为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开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现代量子学也证实了“道可道非常道”是真理。科学家发现,如果对量子进行观察,量子的状态就会因观察而改变。真理也是这样。真理来自实践,真理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如果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必然舍弃相关实践,就不是真理本身了。

可见,“道可道,非常道”的基本原因有两条:其一,真理一定是具体的,但真理一经文字化就是抽象的,抽象化必然歪曲具体的真理。比如,列宁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搞成十月革命。列宁的十月革命理论就是真理,这个真理经过文字化,就成了“无产阶级革命通过城市暴动取得成功”。文字真理传到中国,中国人信以为真,也搞城市暴动,非但不成功,还损失惨重。十月革命是不是真理?当然是,但它是具体的,与俄国国情紧密结合的真理。真理被抽象后,具体内容消失殆尽,真理也就被歪曲了,中国人学的其实是“歪理”。列宁的理论必须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变成中国的具体真理。

其二,学理论的目的,如果是当老师,只能进入从书本到书本的照搬循环,可以生活得很滋润,很有名,像康德、钱钟书等。除此以外,学理论的目的都是为实践服务的,书本知识用于实践,是不能照搬的,一定要经过剪裁,与自己的实践吻合起来,才能化为真理。大大有名的赵括、马谡、王明等,都是当时的顶级学霸,但他们都不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都在在实践中照搬书本知识,结果大碰其壁。

可见,老子把“道可道,非常道”作为开首语的用意,是要你质疑书本知识,要在实践中体悟书本所含的真理究竟是怎样的。

张关林20162023-01-24 07:20: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