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父母的移风易俗事例及其他

楼主:闪苍山人 字数:1558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我们父母的移风易俗事例及其他
闽榕游子

中国风俗习惯是由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构成的,汉人的风俗习惯是由各地的风俗习惯构成的,各地的风俗习惯就具体化成五花八门的各家各户的家庭惯例。
我们所能看得到的是具体的各有特色的家庭惯例;而书籍或个人所归纳出来的各地风俗习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同人有不同的描述,有的差别很大。
风俗习惯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也是概率现象,也有统计性规律可寻。
当然风俗习惯(习俗)也是与时俱进,随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变化。
中国千百年的旧习俗,在1949年以后,在政·的主导下,移风易俗,传统习俗受到致命的打击;可惜由于新习俗的主导思想常变,未能形成民间惯例。最近二三十年,传统习俗加倍复辟,过头了;尤其在东南各地。
福州的许多习俗,我都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很不习惯;许多都是落后迷信的东西,如今都当成传统珍品展现出来了。好比汉族女人裹脚,曾经是世界闻名的最具中·特色的传统习俗,难道也值得去恢复它吗?
在兰州也有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福州那么严重。当然我在兰州和原籍人的关系不太密切,大体上逍遥于兰州习俗之外。回到福州,这方面的感触较深。

在移风易俗方面,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做出了不少好榜样。
他们在处理婚、丧、祭祀、节日及其他传统事务的原则是在福州习俗的水平上,力求简单省事,不给子孙造麻烦,不给亲戚加负担。
我们父母不让亲戚长辈给我们兄弟姐妹压岁钱。我们兄弟姐妹结婚时,不收舅舅给我们的见面礼。舅舅曾对母亲说:‘姐,你为我省了几百元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月工资只几十元。)
在敬神敬祖宗的时候,多是口头念念,心到即可。原来祭祀用的鸡蛋要用熟鸡蛋,但是熟鸡蛋放不了几天,母亲就改用生鸡蛋,用后单另放,可以长期保存。
不过生日:他们自己不过生日;我们在小时候过生日时母亲就煮碗太平面,长大了,就没有了。
平时注意顺应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在山区几年,注意入乡随俗。
父母,尤其是母亲,对习俗礼仪知道得很多;常有邻居来请教。她总是劝邻居说:‘这些习俗礼仪,我自家都不做,也不叫子女做;我劝你们尽量简单点。’

顺便提一下与习俗关系不大但很重要的事例:
外婆和细舅一起生活,老年人难免固执偏颇,细舅细妗难免会顶撞哼吓;母亲听见感到不舒服。在外婆临终前几年,母亲由此悟道:老人在谁家过,就由谁家去管;一般情况下,其他兄弟姐妹,尽自己的孝心就是;既然自己没能天天侍候老人,就不要指责这家人对待老人不够好;只要至亲老小相安无事,就行;切忌兄弟姐妹之间为如何对待老人而互相责难,混战一场。
我们经常看到在有些家庭中,子女有时对老人说话很生硬,训斥老年父母像训斥小孩一样。当事人习以为常,而外人看不惯,其至亲看起来难以接受。
去掉二头,近乎圣人的好事例和近乎罪犯的坏事例,不讨论;这里只讨论多数人(普通人)的情形: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反映了这种事例多数很无奈,大家怨不得谁。病,包括生理的病或心理的病以及思想差异太大又固执,久了,又是朝夕相处,确实会给至亲带来许多客观问题,确实难为与老人同住的至亲了。其实许多当事人都是孝子和孝女。
我最早感触到旁观者和当事者的意见大不一致的典型例子是高尔基的故事:高尔基小时候,母亲外出挣钱,高尔基寄养在外婆家;高尔基母亲对外公舅舅等人打骂高尔基十分不满;但是,当她回乡定居,把高尔基接回家住,没过几天,她也打骂起高尔基了。
言归正传。碰上这类事的当事人及其旁观者(近亲近邻),要慢慢养成耐性,晚辈尽量顺从长辈,老者不要太固执,旁观者尽量沉默、适当劝和或做点实事;注意说话分寸,避免错误的长期积累,避免矛盾激化,致使亲情荡然无存。
以上的原则精神也适用于对于亲友家庭内部其他事务的处理。
从这个事例,联想到对别国的人·等普遍问题该管不该管,其界限也是很有争议的问题。


2007-12构思,2008-12-15定稿

闪苍山人2022-12-02 07:35:45 发布在 天涯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