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远古世界文明的发源与地域文明的分枝 雷家林

楼主:13511162319 字数:2535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文明—远古世界文明的发源与地域文明的分枝
为了表述方便,我以东方文明的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
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其实是从地球形成说起,这太远了,400多万前年到300多万年前的事,很远,很不清晰。还是从女娲、伏羲说起吧,这两人其实是人类共同的先祖,不仅流传在中原的西南民族,南亚,东亚,东北亚民族文字与口头文化中,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高原,象雄王朝,不丹皆有相近的传说,读音与名号有所不同,内容实施相同。不说圣经方舟故事,或许时间对不上,但要说的也象是那么回事。一个葫芦船,一个方舟,有多大的区别,无非是求生人类的载体。一场巨大的洪水,伴随火山,还有猛兽的侵害,人类差不多灭迹了,幸存者无几,真实的情形我们没看到,只能凭借推理与想象了:无任你是抱着木头飘游到高原安全地,还是借各种舟楫逃到安全地,通常是高原地带,人类在那个时候的幸存者,应当有两拨人,一拨是高原未受洪水侵害的原居民,一拨原在各文明地而逃离成功的文明人。这也许就是当时大洪水过后凄凉的现实,人口凋零,前途迷茫,那个时代的人们,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有先祖们,面对现实,又开始新的繁殖。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应当是因为这个险些灭绝人类香火记忆而形成的共识。
在远古氏族时代,尤其是母氏时代,没有什么人伦,需要的是生殖,兄妹之间,父女之间,母子之间,皆有可能,唯一的现实就是生殖,壮大族群是当务之急。人首蛇身不是现实,是一种文宣与美化,一个对于族群的象征,历史的线索就在这种飘渺虚无的描绘中找到现实一点的真实存在。但是这种特别的族群描述与美化,却为我们寻找相同的文明与族群提供了线索。
先不说人类走出东非这一种人种同源的现实,单单说文明的一体与种族的相近,我们从文明的迹存中找到蛛丝马迹,我们从埃及的雕塑中找到的是面容相近,扁平鼻子的王族,我们从苏美尔文明找到相近,黑头人,我们从哈拉帕印巴古文明中找到相近,印章文化。而象雄文明,不丹文明近在眼前,以相近地域而文明相近的原理,不必费更多的笔墨。至于三星堆文明,东夷文明(良渚),就在现中原的圈子内,同样无需过分争论。
女国,女儿国,是远古母氏社会的一种近现代的保存形式,英国威尔逊写了一部《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一书,谈到他进入四川的见闻,有些地方而保存女国的形式(时已经是清朝末年),当然在中原的西南各族中仍然有这种遗留的风尚,而不丹却是一个保存女儿国形式的小国,可以窥探到远古母氏社会的风情。这样我们有女娲补天这种神话形式,事实上是对于母权的歌颂与维护。人是女人所生,所以当时的女性地位高,是顺理成章的事。踏巨人迹也好,吞鸟蛋也好,只是一种美化形式,真实的情形是,那些王的祖先或王本身,走婚与野合而生才是真实的现实,不丹是一女多夫制,今天的世界某些地方还有一妻多夫制,是对于母氏社会的保留与对于父氏社会的反动。
《山海经》事实上是天下(全球)地理志,美国的女学者默茨在《几近退色的记录》中把《海外东经》远足美洲亲自丈量一过。远古从祖先发源地走出来,经过的地方,曾经建立城堡,号令天下,又因各种原因迁移,不断地寻找新生存地,建立城池,目前的中原,只算最终的栖息地,其实的祖先,从原发源地走出来,是不断地更换更适合生存的地域,那么他们曾经在全球留下很多废弃的城池,或许还有沈埋在地下,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是一斑,何况文字的记录也是一斑,两个一斑如何求得全豹,除了推理,再无它法。远祖的视域在全球,而我们总是局限于现在生存的地带,虽然保住了基本盘,却变得眼光短视,也是近代以来不断衰弱在原因。
高原文明(喜玛拉雅山脉周边)是多次大洪水后先人的首选,其地域上的优势是可以抗拒不断发生的洪水侵害,所以各地的氏族会不断的向高处迁移,比如原本是东夷的水族就迁到西南的山区,其祖先是炎帝之裔的共工帝,也是最早的治水帝之一。而且他们通过祭师保存了远祖古老的记忆,其文字就是“水书”。当然还有夷族(凉山族群),也有他们的文字。三星堆的七个文字符号他们能够解读一部分。
随着世紀洪水的歷史的遠去,高處因缺水反而不宜居,人類不斷地向中流,下流,甚至海岸遷移,高原文朙這箇原本人類同源的文朙主干消逝,代之以他的五葉文朙。
远古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边界,行走是自由的,只要你象古代那些取经的法师一样,远足他方,多远由你自己,所到的是全球之域,比如默茨说的晋时的和尚慧深,一人去美洲布道,比一祖达摩在中原布道而一花五叶,远得多,因此慧深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但在美洲他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甚至我们是否推理一个所谓的白民国(《海外西经》云:"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白氏之国就是西方白人的发源,若是,他们是黄帝族帝俊的后代,那么这个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还真的是事实。
人类的迁移是因为自然灾害,这只是其中之一的原因,王族之间的争夺,与其它氏族的侵入与统一的需要,造成了氏族的迁移史,比如在中原失败后的九黎三苗的迁移,古巴国,古蜀国,古夜郞国,古滇国原居民的同化与迁移,留下的同化,不合于中央政府的迁移,也是家常便饭。
南洋诸岛迁移的不仅有华夏族的,也有古滇国,古夜郞国的原居民。(关于古滇国先民迁移线路,沿湄公河向南,曾经在安南停留,再向南,苏门腊达的巴达克族群,他们的雕塑的风情,与三星堆青铜雕塑的风情有某种神似。古夜郎人多迁往老挝,柬埔寨。)
文字是氏族记忆的载体,东方氏族,中央与地方的(地方主要是水书,夷书)保存了大量的记录,他们的文字是象形或锲形文字形式,与苏美尔,埃及,印巴印章文明在文字形态上是同源的,其中水书与夷书原本是锲刻成(锲刻在石、青铜、竹木上),后转录于纸本上的。由于这些隐居山区的少数族的祭师的保存,而得以储存,其实还有《连山易》,它不同于《周易》与《归藏易》,在中原不传的却在少数族中幸存下来,这是可喜的。(家林说史)
地下还有太多的沉埋,不仅是中原的地域,世界的地域还有太多的沉埋,一旦发掘一点,我们就能进一步的磨洗而认前朝,但是永远不会发掘尽的,所以我们只能对于世界的文明史,或者中华文明史的前世界性与后地域化,有一个总的揽视,有了这个总的视野,我们再深入地阅读与考察更为具体的新发掘,就有了一个好的方向。




135111623192022-03-27 13:16:42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