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中文】故乡的月亮

楼主:程晓枫 字数:3370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在乡下,月亮是不可忽视的。在夜晚广袤无垠的黑暗中,在绵延起伏的田地、水塘边,月亮的存在直入人心。无遮无挡,出门即天地,无论黄昏或暗夜,只要在外面,就很难不注意到那天空里唯一显著的明亮光源。月亮是乡下长大的小孩最初认识的事物之一,是如同爸爸妈妈、小猫小狗那样亲近的存在。乡村的人过去教小孩指认月亮,有专门的歌谣,开头曰“月亮月亮粑粑”,后面如今则已不复记省。粑粑是用糯米粉和籼米粉调和焖煎而制成的圆饼,地方有腌菜粑粑、蒿子粑粑、南瓜粑粑、糖心粑粑诸种,是一年四季中受小儿欢迎的美食,因此别有一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亲密在其中。
我小的时候,很喜欢跟随大人去亲戚家吃饭,因为喜欢回来走夜路,有逸于常规的快乐。倘若是吃晚饭,回来时天已黑透,便很高兴,心里充满不为人知的欢喜。大人们喝足了酒,此刻都有些醺醺的,鱼贯行进在乡下的水塘边、田埂上。打手电筒的人走在最前面,小孩子们在中间,最后还押一个大人,以免落在最后的小孩子害怕,背后有大老虎、狼或是其他什么故事里摄人的鬼怪追来。乡下没有路灯,手电筒就是我们那时候生活里最有趣的人工光源了,我小时候常常怪父母不让我打手电筒,说打手电筒的人走路反而看不清,等嚷嚷着一定要把手电筒拿过来,自己走了几步,才发现他们说的是真的,打着手电筒,走在弥漫的茫茫白光后面,反而不及跟在打手电筒的人后面走看得清楚明白。冬天夜晚我们有时也会打火把。路边已收割的稻田里,一块接一块堆满一堆一堆圆锥形的干稻草堆,去这样的稻草堆上抽两把稻草,夹在腋下,抽一束稻草出来,用抽烟的火柴点成火把,就这样擎在手上,一路燃着照着,火光灼灼,烘在人的脸上头上,烧尽的黑灰飞舞,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一束将尽,便抽出另一束来续上,之前抓在手上最后那一点稻草把子就扔在地上,冬天早上我们去上学,常常可以看到大路上散落的这样的稻草把子,每隔一段一小把,稻草梗的端头烧得黑黑的,夜里很冷,地面上一层厚厚的白霜,稻草上面也缀满了雪白的霜花,等到太阳一出来,就晒化了。
没有月亮的夜晚,等到月亮出来,甚或很大,这些照明的手段便全不需要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乡下走夜路,月亮是太重要了。有月亮,走夜路的感觉便大不相同。大家不用再低头凝神,一心一意注视着脚下可能的坑洼,追逐着前面的人手里的光源,尤其在大路上,可以松松散散地拉开,一面自顾自慢慢走,一面举目四望这月下的田野。月亮是太亮了,轻薄的光洒在举目的田畈上,稻禾绵延,一片又一片,又密又齐地挤站在一起,绿色几乎消隐,只不那么纯粹地黑。近处的花与叶还看得清,远处的山影则是深重的浓黑。总是有声音,春天的青蛙,夏秋的细虫,冬夜里隔外动人心魄的经过的人家门口伏睡看家的土狗的吠声。大人们一面走一面说话,小孩子跟在后面,一不留神已落到最后一个,前面刚刚经过的万家的坟,会有鬼追上来吗?吓得心里一抖,赶紧拔足紧走几步,赶到大人中间,才又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若无其事地走起来。
相较于升在半空、已变得晶光皎皎的明月,我更爱初升或将落时红红的月亮。家门朝西,门口即是麦田,因此小时候尽有许多看到落月的机会。初三初四夜细如铜钩的新月,红得如同咸鸭蛋黄颜色,黄昏时倏然在西边深蓝山影上亮起来,要到这时候,才能注意到它的存在,还以为是才升上来的。晚霞粉红深紫的颜色逐渐消去,暮晚的深蓝遮盖一切,云变得黯淡,月亮愈发红起来,很快落进山下,沉沉不见。这纤细的红色落月的滋味,小时候的我并不懂。有一年过年回去,正月初三的夜里,一眼望见天边一钩新月,将落未落,如同透着灯火般的橘样红色。漫天星星密布,过往儿童时期所见与成人后的情感体验同时涌上,在那一时给我以启予,使我明白自然辽远与伟大,可以在人心上种下多么坚强的种子。这种子即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沉睡,到了将来,在时间与地点合适的时机,还是会即刻醒转,传递给人那自古昔以来人们共通的忧郁和对美的领悟。
满月时,月亮初升,在差不多升到水杉树尖那么高之前,也是红色的。这红色不及新月落山的颜色醒目,只是带一点冰糖黄的微红,但因其硕大、圆满,映着月面隐隐的阴影,也十分动人。《牡丹亭·离魂》一折里,相思成疾的杜丽娘逝去,就是在阴历八月十五的夜里。这一晚却是“濛濛月色,微微细雨”,丽娘在拜别椿萱之后,绝气之前,所唱最后一句,乃是“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其后便化为鬼魂,身披大红披风,手举柳枝,向虚空中盈盈遁去,留下兀自背身哭泣的母亲与春香。这是这一出戏动人的顶点,在那之前,丽娘追问爱情的踪迹无寻和拜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交代死后埋在花园大梅树下之事,已使人伤心至极。到这一句,乃在极度的伤心里埋入一点希翼,暗示出绝处逢生的可能,但又不能确定,因此使人既觉伤心,又感安慰。因为同时有月亮和“灯红”,这一句给我的想象,便总是一轮红月冉冉在天空升起。
在城市的夜灯下,常想起月华如练的乡村。几点疏落的星光,几声秋虫的低鸣,一缕轻拂的微风,都能点燃年少的易感的心。如今,在远离乡村的城市,当一切少时记忆都越来越飘渺的时候,唯有乡村的月光仍是记忆里最初的感动。
偶尔和朋友们到歌厅唱歌,总是偏爱一首名字叫《城里的月光》的歌。这首歌的词、曲都很美,歌者许美静的演绎极其动人。于是,在若有若无的灯光下,隔着厚重的帘幕,想念月光,充溢着淡淡的离愁。而终久,在霓虹耀若白昼的城市,还是乡村的月光,那记忆里最初的感动,才能触动游子深藏的心。
乡村,月朗星稀,枝横叶摇的微风中,那月光,总带着童年的幻象和处子般的本真。乡村的月光,在被城市化日益蚕食的今天,该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罢!
乡村的月光常常是和民间传说连在一起的。而这些传说几乎都是美丽的故事:嫦娥仙子、桂花树、白兔捣药都是小孩子百听不厌的。这或许是驱走乡村暗夜的苍白和无聊的最好方法。因为夜晚的漆黑常常是和恐怖的鬼怪连在一起的。夏日晚饭后,小孩子围坐在麦场,中间是胡子老长的爷爷,他手里拿着一个三尺长的旱烟杆,边抽旱烟边讲故事。若是老奶奶在中间,她手里肯定拿着苞谷穗子,边抠籽边讲故事。小孩们在老人时断时续的讲述中,渐渐困倦,有撑不住的就坐着睡着了,由大人抱回家去。乡村的月光就是这样,以不经意的方式走进小孩的梦里,化为童谣,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乡村孩子最高兴的是放露天电影,特别是有月亮的晚上。幕布往往扎在一个开阔地,一般是村外的麦场上。淡淡的月光下,随着电影情节,恍如置身其中,激发了童年多少美好想象!而我们的理想,也会随着电影主角的转换而改变。是月光!这情感的催化剂。小小年纪,不知对月伤感的时候,白月光带给我们的都是欢乐和欣喜。而这份愉悦做为童年珍贵的记忆,潜藏于隐秘的角落,在以后纷扰的岁月中,时而拿出来翻阅一下。
月亮格外圆的夜晚,是孩子们最活跃的时候。常做的游戏是:捉迷藏,满村疯跑。有一次,狗剩因藏得太好了,大家都找不到他,就放弃了寻找。大伙散场了,他还在傻傻地藏着。直到后半夜狗剩妈等不到儿子,扯开喉咙一叫,才一嗓子把狗剩叫了出来。第二天,他把大家好一顿埋怨,并发誓再不和我们玩了。结果,到了晚上,游戏开始五分钟不到,他又忍不住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如今的他,已由一个流鼻涕的调皮孩,成长为一个大公司的经理。不知他置身于眼花缭乱的城市夜灯下,会不会记得儿时乡村夜晚的月亮,和母亲淳朴的唤儿声。斗转星移之后,物是人非。乡村的月亮再也留不住蓬勃的青春梦想。城市的灯光以其特有的色彩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撩拨起青年男女向往现代文明生活的热情之火。于是,进军城市的浪潮一波涌过一波……
于是,乡村的月光下,不再有成群结队的玩游戏的孩子了。他们都坐在电视前,聚精会神地看游戏;不会再缠着老奶奶讲月亮的故事了,形神俱备的动画片更有趣些。树影依然横斜,星光依然稀落,月光却不似从前皎洁了,它是被电灯、电视冲淡了吧!没有了传统的游戏,月光下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是否会清香如许?
然而,在同一个月亮之下,城市的游子却在遥想:故乡月光里,村头的小树,该发芽了吧?村口的大槐树下,是否站着望儿归家的慈母?住在城市的屋檐下,梦里竟是溶溶的乡村月光,夜夜打湿悠远的梦境。它总是比城市的月光更亮、更温暖一点,是游子的精神故乡,和永远不变的牵挂。
“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那么亮,却那么冰凉……”张信哲的情歌婉转流淌。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在某个恍惚的瞬间,会陡然想起乡村的朦胧月光,它喂养着我们的童年梦想。
程晓枫2022-03-08 21:08:57 发布在 散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