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人的埝埝地

楼主:ty_144548900 字数:2772字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原创) 澄城人的埝埝地
李放
(阅读此文前,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埝埝地,埝埝地的官名叫梯田,因为它一台一台的像阶梯一样的由低到高,它是历代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把荒坡丘陵改造成的便于耕种又蓄水保墒的小块农田。澄城人习惯把它叫做埝埝地。)
澄城县由于地处渭北高原(黄土高原南缘),境内又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六条河流(西北方是北洛河,东南方是大浴河,其次还有县西河,长宁河,马村河及孔走河),把本来完整的原面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加之此地干旱少雨,十年九旱,老百姓的生活分外艰难。所以,人们为了生存与幸福,便从很早以前就展开了战天斗地,改造河山的斗争。他们把跑水、跑肥的坡坡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劳动,改造成了地面平整、保水保肥得好农田。这种田地,既便于牛马耕种,又能多打粮食,当地人把它叫做埝埝地。而特别蓄水,田块又较大的还会叫做埝窝地,这种地的特点是地边高、里面低、地面平整、蓄水保墒、庄稼比较耐旱。站在远处望去,它层层叠叠,缠绕群山,确是一道美丽而壮观的风景。春天的麦苗是绿油油的,夏季是黄澄澄的,秋季又是五颜六色,万紫千红。
其实,这种梯田,还有着它们更为具体的名称,处于山顶之上的叫盖盖,因为它像茶壶盖一样高高在上,半山腰的都叫埝埝,因为它像过去妇女们纺线的棉花捻子一样缠满山腰,而位于最下边沟道之中的统称滩滩。在当地,滩滩被视为最好的土地,因为他自身不但不跑水,而且还能收容下暴雨时两边山上流下来的洪水,庄稼常常是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在旧社会,谁家要是拥有十亩二十亩好滩,那一定会成为衣食不愁的小康之家。人们往往把那样的好地起一个心爱的名字,比如“粮食囤”或“金盆盆”等。
在埝埝地的内部,更有分的更细的名称,比如按其面积大小被叫做“三亩埝”、“五亩埝”、“八亩埝”……等,如果哪个埝埝是围着山腰绕了一圈,人们便把它叫做缠腰埝。这种埝在耕种时最累牲口,因为他不仅面积较大,而且没个尽头,牲口进了地,不到下工就不得停歇。所以,在大集体时,当有的牲口调皮胡倒不听话时,人们就会打骂着牲口说,“你再不好好拉套,小心看我把你吆到缠腰埝里把你整死!”
解放后,从1956年合作化开始,澄城就把水土保持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发动全县人民治里沟坡,平整土地,借以提高粮食的产量。由于集体人多势众、工具齐全,很快便兴起了“椽邦埝”的群众运动。进入了七十年代,该运动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先进样板,例如王庄公社太贤大队“沟坡并治椽邦埝样板”,水洼大队“原面治理样板”……等。每年冬春,都是农田基建的火红日子,把全县平整土地,修埝治坡的群众运动推向了高潮,使全县沟坡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绩之大,名震全国!
先是1964年冬季,渭南地区在澄城县召开了“全区水土保持现场会”,推广了澄城县治坡修埝、平整土地的先进经验,给澄城县的水保工作添了一把火。紧接着1965年12月陕西省又在澄城县召开了“关中旱原地区农田基建澄城现场会”,出席会议的不仅有陕西省委书记霍士廉和省长李启明,甚至中共中央西北局农村工作部部长郝玉山和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同志也亲临大会并参观了许多先进单位的基建现场,又一次鼓舞和鞭策了澄城人民治坡修埝的战斗豪情。
这次现场会上,澄城县被树立为“西北五省水土保持工作红旗单位”,亦被称为“黄河中游的一面旗帜”。
回想当年水土保持大会战时,那可真是到处红旗招展,村村轰轰烈烈,男女老少齐上阵,你追我赶争上游。声势之大,空前绝后,放眼全县,没有一个没搞过“椽邦埝”的村子。
这里再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椽邦埝”,“椽邦埝”就是使用许多圆光规整的木椽(粗细如同房厦上的木椽一样),像打土墙或打城墙一样去打埝边,形成地埝边既高又规整的效果,埝里边则是规整的土地。这样的埝地既好看又平整,更好耕种。由于它不跑水、不跑土、不跑肥、能抗旱、可高产。当时被群众概括为“三保高产农田”。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这样的三宝农田遍布澄城大地,到处都有壮观的埝埝地(梯田),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蓄水保墒保丰收的巨大作用!
写到这里,我一直有个疑问至今不解,这多年,我去过南方和北方许多地方,发现那儿到现在还种着许多原始状态的坡坡地,更为可怜的是有些不到二亩地的一块坡坡地还被划分成许多溜溜田,由好多户分开去种难道他们至今还不明白修成埝埝地的好处吗?
现在,全国人民由于生活富裕,兴起了旅游观光之风,有去看草原的,有去看高山的,有去看大海的,有去看古迹庙院的……当然,也有去看云贵和汉中的梯田的。在我看来,若论看梯田,哪儿都不如我们澄城的梯田有看头,哪儿都没有澄城的梯田众多而壮美。
但是,你要真的去看,我建议你最好到尧头镇去看,那儿可真是梯田的大世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它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震撼异常。因为尧头有九十九个山疙瘩个个都是层层梯田绕山转,比汉中风堰的梯田和云贵的壮观的多,这些梯田埝埝依山随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最大的地块竟有二三十亩大。
你如不信,尧头有个县办煤矿名叫"二十亩埝煤矿”,就是因其位于有个二十亩大的一块埝地而得名。闻名全国的国营大矿”澄合矿务局”也位于该镇境内。
关于这九十九个山疙瘩,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说是先古时太上老君(还有一说是秦始皇)拿着赶山鞭从蒙古高原(俗称北草地)赶了整整一百个山头奔往尧头,每一座山头都藏有金银珠宝,结果到冯原镇时把一个掉队了,这座掉队的山头便是如今的壶梯山,在解放战争时还发生过著名的“壶梯山战役”,老英雄张富清在这次战役和之后的“永丰战役"中均立功受奖。如今的壶梯山还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再说太上老君由于赶丢了一座山头,把法术也破了,导致尧头镇一带只出产煤炭、铁矿、硫磺和烧制瓷器的陶土,否则的话,它还会出产更多的矿种。
其实,尧头镇不光有令人震撼的埝埝地,还有延续了几百年的烧瓮、烧碗、烧瓷器的黑陶瓷窑遗址。西南不远处有民国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设计兴建的关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龙首坝,附近还有春秋时晋文公重耳避难时居住过的避难堡古村,哪一处都值得一看。
当然,除了尧头镇的大面积梯田埝埝地之外,澄城县还有许许多多的美丽梯田都值的去看,比如茨沟坡、埝村坡、段庄坡、刘家坡石家坡、张家坡等,单从这些村名中就能联想出那满山遍野的梯田(埝埝地)美景!
2021年12月25-29日
电话:18392553980 18092461086
邮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简介
李进彦,笔名李放,男,生于1950年,陕西省澄城县冯原镇人,自1974年起,先后在澄城县文化馆和冯原镇文化站工作多年,在多种报刊发表过诗歌、戏剧、小说和论文,中年之后偏爱毛体书法。其散文、论文及书法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奖项,被授予“中国红色功勋书画家” “一带一路文化先锋人物”“中朝文化大使”等多种荣誉称号。现为“华夏夕阳红书画艺术院理事”。
ty_1445489002022-01-14 12:50:4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写得好
ty_1445489002022-01-14 19:54:08 发布在 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