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哑巴烧饼的秘密

楼主:ty_军哥632 字数:1754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澧县王家厂镇别名涔槐,大抵是因为在民国时期,乡人习惯称为槐市,又在涔河之滨的缘故。
其实,在内心深处,我是极愿意把王家厂镇称为涔槐镇的,因为涔槐可以谐音为涔怀,这座从水库底搬迁出来的小镇,被涔河环绕,就像依偎在它的怀中,而涔槐又可以谐音为情怀,走出去的王家厂人,对这个小镇有着浓浓的故乡情怀。
五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刚来这个小镇工作不久,县城的一个同事,打电话给我,他朋友的母亲,从涔槐镇到北京随子女居住,非常想吃王家厂的哑巴烧饼,委托我买100个。“没问题。”我未加思索,满口应承,快下班时,我便不紧不慢,前往哑巴烧饼摊。
哑巴烧饼摊在王家厂镇的东风桥头,那里是两条路的交界处,一条县道从省道分出,通往方石坪镇,S304省道穿过王家厂,沿涔水河道蜿蜒向西北。
那天的下午,太阳躲在云层后面,一阵阵寒风,吹在脸上,甚是清冷。哑巴烧饼摊是一个前后透风的简易铁皮屋,建在公路边与沟渠狭窄的空地上。烘烤烧饼的,是一面大的平底铁锅,有两个简易炉灶,用旧油桶制作而成,里面燃烧着熊熊柴火。炉灶前挤满了买烧饼的人,他们一边烤着柴火,一边耐心地等待烧饼的出锅。
卖烧饼的是一对中年夫妇,男人是个哑巴,坐在案板前专心揉面制做烧饼,他的老婆,那个矮小而单痩的妇人,麻利地把一个个烧饼,摆放在平底锅里,锅盖在另一个柴火灶上加热,待烧饼摆满锅中,便把加热的锅盖拎过来盖上,平底锅的灶开始添火,烧饼在上下热力的烘烤之下,开始膨胀,不一会,烧饼便出锅了,整个过程只需两分钟。
烧饼出锅后,妇人拿夹子夹起烧饼,用油皮纸包着,装在塑料袋里。“你的两个,她的三个……”
很是惊奇那妇人的记忆力,哪位客人给了钱,哪位顾客需要几个,是糖烧饼还是咸烧饼,她记得清清楚楚。“还要做五个咸的。”她伸出手指,向自己的老公示意,那哑巴点点头,夫妻配合极是默契。
“老板娘,我要100个烧饼。”
我挤到那妇人面前,把钱递了过去。妇人看了看案板上的面团,带着歉意说道:“做不了那么多了啦,你前面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啊?那有多少买多少吧。”
我甚是懊恼,原以为可以轻松买到一百个烧饼,想不到竟然这么抢手,真该早点来。
随后的每个冬季,哑巴烧饼开始营业时,每天烧饼摊前都会站满买烧饼的路人,他们把小车停在路边,买上几个烧饼,围着炉火,一面看着烧饼的制作,一面吃着热气腾腾的烧饼。那幅画面,温暖而馋人。
我也时常光顾烧饼摊,有时自己买吃,有时给家人和朋友带几个。
在小镇工作久了,便了解了哑巴烧饼的一些来历。哑巴姓王,天生哑,但并不傻,不仅人长得俊,而且极是勤快机灵。
大堰垱的史麻子,是扯皮糖世家,他的妻子在王家厂供销社上班,史麻子便在镇上开了家烧饼摊,一边扯皮糖,一边卖烧饼。哑巴那时十四五岁,为人活泛,跑前跑后,在烧饼摊前,帮史麻子添柴,揉面,扯皮糖。史麻子见哑巴聪明勤快,又怜其残疾,便将技艺倾囊相授。不几年,供销社解体,职工下岗,史麻子将烧饼摊送给了哑巴,夫妇二人便回了大堰垱。
哑巴靠着卖烧饼,攒了些钱,娶妻生子,夫妇二人共同经营着烧饼摊。哑巴的烧饼,用料极是讲究的,和面要用老面,头天揉好,晚上充分发酵,烧饼馅一定是自己扯的皮糖,决不用红糖熬制。白天,揉好的面卖完,皮糖也用完,便收工。
哑巴烧饼,出锅时,有一种好闻的香味,最好趁热吃,那口感稣软筋道,吃到中间,皮糖化成糖汁,从里溢出,浸到烧饼里,有时会滴到纸上,吃进嘴里,甜透心里。
哑巴烧饼永远只在冬季营业。
我很奇怪,哑巴烧饼的生意这么好,怎么营业时间那么短,从冬季开始,初春便结束,只有三个月。问了几个人,“估计……或许……热天里皮糖扯不出来吧。”他们支吾着猜测,终未得要领。
今年的早春,漫山的松针开始吐出无边新绿,我站在烧饼摊前,望着地上一堆枯黄的松针,忽然想起铺着松针的蒸笼,蒸出的包子馒头的香味,与眼前烤的烧饼香味竟然一样的。
于是,顺口问了一下哑巴的妇人:“今春烧饼还卖多久?”
“把松针烧完,烧饼也就不做啦!”


作者简介:韩显锋,男,汉族,1973年生,祖籍湖南澧县,现任澧县公安局王家厂派出所长。出生于澧县小渡口老红庙韩家廊,喝着澧水河支流红庙河水长大,亦受韩氏祖上耕读家风熏陶。求学时立志以法律伸张正义。后就读于省城政法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工作之余,爱看书,喜写作,有部分作品在报刊杂志文学网站上发表。



ty_军哥6322021-12-14 22:17:55 发布在 天涯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