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 提神韵

楼主:丙夫1936ABC 字数:5212字 评论数: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读古诗 提神韵
中国古诗那么多,那么好,不读可惜了。诗增意气,词长情怀。提高精神境界。何乐而不为? 传统美学儒释道三家,还是儒为主体,释道两翼。
孔子编诗定标准:兴观怨群,诗无邪。文学为政治服务,萧韶大美,寓于其中。
魏晋南北朝,玄(道)佛更张,审美腾跃。一路下来,唐风宋韵元明曲情,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回归“风”诗本体:情。此宋、明堪与魏晋比并之处也:文心人性自成新风。汉乐府,古朴厚重,浑融无迹;魏晋南北朝,审美人生,三教争鸣,神韵乃通。谢皈依自然寄情山水,陶自由休闲如北窗上人。宋元明,市场运行,享乐人生,无讳性情。小说戏曲,文艺高峰。有明一朝,不可小觑。元明戏曲为标志。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为以巫术活动为母体的歌舞技给了一个时代新名份,社会文化出现新高潮:对象民众化,主角在女性,主题多爱情。表演唱念做打歌舞综合多维化。也给兴像风神审美标准一个新介质。
明人胡应麟所提出“体格声调、兴象风神”。后句:兴象风神。乃诗歌传统审美标准。通于陆时雍的“韵”。
l 兴,源于诗经比兴说。诗经的六义中,比兴同质,比显而兴隐。二者共占诗经总数的三分之二。兴的含义比较复杂。简言之,情绪起发也。触物生情进入艺术创作审美期待。所谓“触物以起情,谓之兴。”郑樵说:“比为体,兴为魂”。《文心雕龙》说:“兴义虽阔而味长”。王夫之说:“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都把兴说得比较玄虚,且并不全面。还是胡元瑞这句话颇能概括兴的含义。他在讲作诗大要时,提出了:“兴象风神”四个字。囊括了起发,意象,情绪,精神境界四方面内容。兴像风神似皆可统摄于兴。
胡应麟在评汉诗说:“《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诗薮.内编》卷三)在他看来,汉代古诗,风韵自然,取象时常常得之无意:“无意于工,而无不工也,汉之诗也。”(内编,卷二)“得之无意”,正是“兴象”的取象方式。陶诗:“日暮天无云”“平畴交远风”神句也
“兴象”之外,胡氏更重“风神”。如果说兴象更多地以之品评汉诗,那么,“风神”则更多地用来品评盛唐之诗。如他所说:“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中唐遽减风神,晚唐大露筋骨,可并论乎?”(内编,卷六)“风神”,指一种好诗所具有的风华神韵,类于严羽所谓“兴趣”。举例以为佐证。
老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胡应麟说:“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一意贯穿,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唐诗中不止杜甫这篇。另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疾劲雄壮,结尾一句远韵悠悠,生气远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壮观”,还是静安解人。
《唐书》说他:“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画能如此,诗当亦然。另一首《汉江临泛》更见大唐气韵: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颇具禅意,佛门尚和,故“佛生”称和尚。平和淡远之气,是王诗的艺术特色。李泽厚先生曾拿这句与李杜类似的两句做比较,指出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得道的洒脱阔大;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得儒的入世积极;而王维这句,则得禅的妙悟自得。王维长期往来于朝廷与辋川别墅之间,长年吃斋诵经,妻亡三十年未娶。人生乐趣全在山水草木之间了。王渔洋说:“辆川绝句,字字入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
传为王维的《山水诀》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仅凭墨色浓淡不同层次,来表达这七彩的大千世界,不抓住笔墨传神之功怎么行。此神即为宇宙力运行所形成的韵律与意趣。绘画如此,诗也这样。
禅味诗的神韵来自佛学的“非有非无”的“象外之谈”。人谓释门有三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寻禅不得,第一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苏轼)。看似已破“执”,实尚未了,第二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崇慧)。瞬间得永恒,第三境。
我看王维这里,三境具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茫无所见,此第一境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似见非见,此第二境也;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归于岑寂,已自见性。可谓第三境也。象“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欲投山中宿,隔水问樵夫。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另如《谢公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诗之风神全在古今相接上,“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都是既指古亦指今,山水天月看似无关,实却有情。情在“怀旧游”。另如《秋登谢眺宣城北楼》之“人烟寒桔柚,秋风老梧桐”景物描写都因一“怀”字,亦即“风”,连接了古今天地,才营造出无尽情思与韵境。

另如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李商隐的《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意暖玉生烟。

从内容看,一段情思意绪,不肯明言,花非花雾非雾的费人猜详;

从写作手法上看,兴、象、风、神飘浮在空中,无时、空连线,不可捉磨。

兴象玲珑 风神完足。信矣!

2,象。作为诗歌里的“兴”,一是兴必有象。托事于物,物则有象。意象,境象,境界。皆诗词审美感念。然此象并非要表达的被比之象。如关关雎鸠,不再是鸟类求偶,也不仅是男女求情,而升华为更广泛,更本质的审美意象。即阴阳、刚柔和谐境界。阴阳合和,乃宇宙根本之道。象外之象,是为无象;无象之相,是为性象;性相如如。乃为本相。

王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老杜神韵四句:碧瓦初寒外,钟声云外湿,高城秋自落,月傍九霄多。皆象外之谈。



3风,气动风生,风通六情。文以气为主。凡艺、文皆以情感、情绪体验为本旨。以传情养性为审美指归。

“风神”则更多地用来品评盛唐之诗。如他所说:“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中唐遽减风神,晚唐大露筋骨,可并论乎?”(内编,卷六)

代言自是老杜。“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来自欧阳修《六一诗话》。据传为杜甫逃难同官(铜川)题壁诗。有那么股子天地正气,寻来做标题吧。 杜甫的诗不仅是唐诗的高峰,也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迄今为止的最高峰。《旧唐书.杜甫传》引元稹论诗谓:“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甫七七0年卒,元稹七七九年生。时隔不久,就有这么高的评价,可见其诗名,当世就得到公认。 关于杜诗的宏壮之气,明胡应麟《诗薮》中,有专论杜诗壮句的一段,抄于下:“杜七言句壮而闳大者: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壮而高拔者: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壮而豪宕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壮而沈婉者: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壮而飞动者: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壮而整严者: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壮而典硕者:紫气关临天地阔,黄金台筑俊贤多;壮而秾丽者: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壮而奇峭者: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壮而精深者: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壮而瘦劲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壮而古淡者: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壮而感怆者: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壮而悲哀者: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凡以上诸句,古今作者无出范围者(内编卷五)” 杜甫评自已的诗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沉郁,即深沉的忧患意识,为国忧、为民忧、为亲忧、为友忧、亦为己之无能为力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为国忧;“已诉诛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咏怀)为民忧;“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北征)“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为亲忧;“死别已吞声,生离常侧侧。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梦李白)为友忧;“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为己忧。 “沉郁”首先来自真挚的爱心深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指出了沉郁的神韵境界:“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这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谊,来自长安十年的贫困生活,来自长期与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接触,也来自儒家仁爱思想的陶教。仁者爱人,是儒家的根本宗旨。不然,虽是战乱年代,也不至弄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程度。这就是儒家“诗圣”的人生操守,神韵境界。 《咏怀五百字》是杜诗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贫富对立刻画得入骨三分。一面是“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另一面却是“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之后呼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国难在即,君臣淫佚,民不聊生,惆怅难述。这就构成了杜诗沉郁的思想感情基础。 杜甫诗的沉郁,除陈廷焯所说,“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欲露不露,复缠绵”的厚情深思;罗大经、苏仲翔所说抑扬顿挫、回肠荡气旋律之外,再一点亦如苏教授所说,就是心、物内外契合,悲壮苍凉,寄托深远。他那些五七言律绝近体诗,形式典范,意境深邃,发人深思,百读不厌。《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空山古庙,落日秋风,荒庭桔柚,古屋龙蛇。古今相接,神驰意远。《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胡应麟说:“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一意贯穿,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沉深莫测”,指其整体气象。浑然一气。 “顿挫”是诗的语言表现形式。诗的节律,是诗人内在情感节律与外部事物节律同

“风神”,指一种好诗所具有的风华“神韵”。

神韵。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赫草创为之先,司空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讬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管锥编》)

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4,神,神韵。神韵来自哪里?即来自情与物、具象与抽象、物我、天人统一基础之上。来自人的主观体验,与物存在形式所积淀的韵味。

文以载道,艺以传情。美,乃情绪体验。定义为:主客合一生命体验的良性感受。



入山不避深 盛世林泉韵 灯下读古诗 北窗做上人
丙夫1936ABC2021-12-14 18:59:25 发布在 红袖天涯


丙夫1936ABC2021-12-16 10:22:17 发布在 红袖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