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破<道德经>

楼主:洋纳川 字数:16005字 评论数: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道破<道德经>
一,道是什么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自此至今,对道的理解很多,有认为是方法的,但与其法天法地法自然相矛盾;有认为是道路,规则规律的,也与其文本诸多表述不符;有认为是本原,是最基本的存在一,它独立而不改,可为天地母,在帝之先等诸多表述可以印证,但却又其“道”生一,然后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还在一之前。因此道教就发明了一个无极来定义这个道,但是,这个无极却在无中有有,无中生有中惟幌惟忽了,以致于闻道需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佛教之悟佛也是如此,道成为了经验中的难以确定的玄而又玄的,不可道的东西了,如此道可道岂不是胡话么?
那么,道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呢?
洋纳川2021-10-11 08:51: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从道字解道
1,古体道字,为行间夹首,首为最先最早,头脑的意思,这个字一层意思是各行各业的行首,祖师爷,开路先行者;另一层是事物的最先最早的东西及其运动变化;
2,今体道字,走之旁上一首,首如前意思不变,走之旁则为这个最先最早的东西运动变化的过程。比如“豫则立,不豫则废”就是合符这个道意的;
3,由走之旁这个过程组合的文字看:如
a,这字,是过程中阶段性所,则为名,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首这个事物的变化,因此名可名非常名。当然,这之所指也包含了首这个事物,除“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一(或首)之前这句外,一个这字就能很好地解释并理解《道德经》第一章了。
b,过字,是对过程节点化,格式化或用“这”进行节点指认,使过程具体化,与之同意的还有“经”,它来源于天或地的格式化经纬,经是时间且属于参照或标准时间的范畴,故经过是某时在某过程节点的态势描述。
c,述字,则是对过程进行“这”,“过”之后的一种认识上的表述,其是否正确?通过实践即再“道”就能检验述与道是否符合了。
d,达字,是过程的终点,道德经讲,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不知其名,而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且为域中四大。达就是由“首”至大的过程。达,在实际中还有至某个节点的意思。从道与达两字看,它们可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由此还有一与止的表述,一与止又构成了正字,这个正字也表达了道与达的意恩,政表示知一知,行文教化,而汇聚力量确保一至止的正常运行,而武,被认为是止戈,则不完全,它还有强迫到达目标点的意思。
e,返字,是正这个过程上的逆转,它与空间结构环境条件的反字,意思是不一样的,从道或一般逻辑上讲反是因是缘,返是果是机。
等等。大多数走之旁的字都与过程有关,这不得不令今人佩服前人的洞彻力与智慧,这也是我们的文字在总观上强于西方的地方。
4,孔子也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等等。
从字本意中看,道就是最先的本体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这个道之首,可能是自然界的本原,也可能是某科界域的本质。那些认为道是方法,规律,道路的显然是把首抽象或损掉,仅剩走之旁这个过程或轨迹了,它能否就能适应所有对象?这隔行有时如隔山呀!不过既然老子说道生一,且他的道是无中有有,无中生有的,道被损了首剩下以致无为的走之旁,也合老子之意,用某种规律去随心所欲地去无所不为也不鲜见,但始终还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更有把走之旁损掉,只剩规则的,不知管人的规则管水行不?道字仍难解《道德经》的道。因为这些可能都是所谓的常道!

三,何为常道


洋纳川2021-10-11 15:52: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怎么没人来讨论呢?
洋纳川2021-10-16 16:06: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三,何为常道
如果说:从道字本意中所理解的道,是最先,头脑在相应环境条件下(规则背景),运动变化至终止的过程,还不是老子的道,是因为它们是具像的:比如同时种下一批种子,其个体的不一致;或去除差异,寻求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共同点),而综合至此形成某种类,其过程也是此类事物所具有的,因为如此它们才会变得隔行如隔山一样具像而非普适性。正如佛经《金刚经》中所讲那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不种其因,不得其果,一切存在都有其原由,存在即合这个理,虽然不一定有利。
然而,在实际中却往往违背这些,将这种常道理解成为了普适性的用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真埋,因此,道德经中才有了那些反智的言说,也如同反教条,反本本主义一样,是高端思维对低维思维的知识的不屑!如柏拉图的理念模型,亚里士多得的形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对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抽象获得的解释一切的公式,明清的存天理去人欲的天理等等。
传统道家损之有损以致无为的返朴归真,归一,佛教剃度的去发(同法)归首,去悟一切由此而来的如来,以及寻根问底的归根寻本的传统思维,赋予了中国人追求统一的思维模式,因此,中庸也被理解为两极和中的和稀泥,手心手背都是肉,因为如此才统一而生出手指被普遍地忽视了。而思方则在概念,定义(区分比较,而是与非的本质),内涵,外延,以及同一律中,寻找差异,至白马非马的地步。并由此而将统一体解剖分析得枝离破碎,它们成为了科学,如同行首之道一样成为了各行各业,好的科学成为了统一体的分支,比如化学统一于原子,原子统一于量子,量子还需统一,而不好的科学则如分裂出去变成了一根葱,一颗草。
中西方两种思维,是这样背道而驰的表现,正是源于对道的不同理解,正如时下的中医与西医近似水火不容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反映出了常道的具像性和局限性。
因此,寻求百虑而可统之的一,去西天拜谒如来,求取真经,在当下仍在路上。
然则,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老子之道还在那个一之前呢!并说,损之有损以至无为方可闻道!当真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啊!
那么,老子之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究竟是什么???
四,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究竟是什么
洋纳川2021-10-16 16:06: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四,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究竟是什么
道之首,并不代表一切由此而来的一,所以老子认为凡此道者,因其具象,而为常道。而老子的道更在一之前。有如下几种:
(一),时空的纯形式
当把一个空间抽成真空,会在其内产生电子或带电粒子,其来源或为此空间之外的物质穿透器壁进入,或为容器本身电离形成,久之,其内会与外部形成均衡,正如保温瓶无法恒久保温一样,它对环境状态仍是十分敏感的。
这个无的空间就如一之前的无极,当外部物质进入至与外部均衡这个演变过程加上评判的标准时间,使其成为了一个流变的多维时空状态,它就象一个小宇宙(小的空间与时间),并与其内在的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流变过程构成了一个小世界。按相对论讲其间的规律与外部等价,除非被破坏,它内部部份与其边界形成一个整体。在其高速运动中会产生尺缩和时间变化的现象(如蔬菜大棚内作物的时间变化一样)。
总之,这个真空态的空间就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的纯形式的空间,加上时间就成为了一或首之前的无。
由此引申而来的还有:如未书写的空白纸;干净的黑板;开垦好准备播种的土地;董事长为职业经埋提供的平台;未装入物资的包装瓶子等,它是没有内容的一种时空纯形式!
在传说中还有一种乾坤袋,天地可装;现代修仙小说中对这种小世界的修成有不少的描述,这种修成也如生物孕育种子而成正果。
这种纯形式的时空间,是一或首之前必须有的,否则一与首也无法演变,所以,女娲和伏羲一个手拿规(范围)一个手拿矩(东西为时间过程,南北为条件),并阴阳交而万物生!先有规矩,游戏才能进行。这些以被实际中普遍所了解,且对时空的运用和管理十分精细化了。更有内容与形式不匹配的挂羊头的形式主义让人们很反对。
(二),一种系统相对环境均衡的静止状态即混沌状态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被《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扯淡地理解了的物理概念—熵,之所以说其错误理解了熵,是因为他将系统内均衡状态理解为混乱,而将非均衡态理解为有序,这不仅对自然还会对社会的理解形成错误。焓与熵源于水的相变,冰完全转化为水,水完全转化为汽,转化点上温度不变所需热量极高,这些热为焓,相反的放热为熵,它也反映了系统的状态,在非均衡系统内会形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运动,达到均衡后系统相对稳定并相对静止。
在传说中天地初开于混沌,混沌就是一种系统均衡态,它可能象鸡蛋或植物种子,在其生变前,它也是一种一或首前的静态,因其处于静态而不动不表现,故表现为无,但其中有有,其中有物,其中有象。
(三),主观的无意识
如同初生婴孩那样的无意识状态!如果说时空纯形式及均衡的相对静止状态,是客观的,一是首或一在它之后,一是首或一在它之中,它们都是通过客观认识的不断抽象综合而获得并在主观中形成,它的表现都是在主观的无意识中生成,无意识这种状态就是首与一之先的还在客观时空形式及相对静态的无之前的无,无意识产生(即婴孩的出生),随后才产能产生上述客观的无,以及那些首和一,因此,婴孩的无意识是所谓先天的.这个先天的无意识如何被自主自觉或被教化,而形成知识与智慧,已被很多精神学,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无需学舌了。
作为道家的修心与修身,道德经已有描述,那就是从现实世界返回自身,直至无为的婴孩的无意识状态,致虚守静,应天地变化,法道自然,在观念中形成与外部世界对应的世界。从而将自已变成现实世界孕育成的果!道佛两家身体力行,不断传承发展了那些精神修成的成果,实为人类完善自我的一大宝藏,相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一定会殊途而归于一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道就是先天的,在后天一和首之前的无意识,这是有了一定现实世界经验后,再返回自身,然后重新演炼养成的与外部世界相对应的主观内在的世界,而西方哲学则称之为观念的世界!
五,道之德

洋纳川2021-10-17 22:03:2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五,道之德
作为清空意识,达到无意状态,是否象抽成真空的容器,或为现代所谓的电脑清空内存,会使人的意识变得有容且灵敏呢?其实一般人都可体验!将注意力从眼中间向脑内中心移动,想象头部整个头皮及面部都在向这个中心聚气(此为上丹田),如此多次至感觉头部没有任何紧张之处,然后下移至中丹田,吸气由上半身含上肢向中丹田注气,至感觉上半身完全放松,又移至下丹田,也如此,再感觉没有紧张之处后,移至由脐部进气(脐眼为所谓的谷神,身体被孕育时,此为全身养料输入处,瓜熟蒂落后,谷神未死,联接内部的营养输入路径尚在),冥想吸入元气,将会有一些体验,户口清空意识,冥想全身毛孔都在进气,之后一无所想,注意力一无所注,会感觉到所有感觉器官都灵敏起来。当然,这和道家养身修心的那些经验法门可能相去甚远,不可为真。
洋纳川2021-10-19 18:05: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而得道之人拥有小世界(观念的世界)理解大世界,其思想境界肯定是很高的,思之维度是全息的,欲说难尽的感觉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这是一种达于绝顶的感觉,叫绝学无忧。那些还在点状思维(所谓定义摡念,用这去指认而名的,在区分中将不同点作为本质,作为标准内涵外延地是与非),线性思维的将那名那本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作为规律,或不执两端而取中。面性思维的关系分折的联系,相互作用,对立,斗争,统一共赢,或在联系的双方中建立一些礼法仪式秩序的,形成一种新结构体成为新范畴如男女形成家,酸碱变成盐,正负电子变光子,质量与光速平方成能量,质量与望力加速度变重量等等,这些低端维度思维比不上上下,左右,前后形成的六合,以及全息思维更能把握一切。
故,道生一(点状),一生二(线和面),二生三(体至六合),三生万物(系统论的),万物负阴抱阳(原子核有正电荷,外部有电子是为负电荷,老子此言怎么就与现代化学如此吻合呢?)冲气以为和(是原子,分子的稳定结构,以及电荷极化成为磁场?)!
故道有容乃大,若没有清空而有所执,没有削发见首成和尚,不返朴归真,怎能容下并得见新的东西?
故道成就万物而不恃弗有!
故道几如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而不怨,它服务万物,包容万物,才致世界众彩纷呈!
洋纳川2021-10-19 18:46: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故道,成就万物,而不恃弗有!
故道几于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而不怨!
因此,集中体现为
(一),守中,立足于方方面面构成的系统中,以均衡为原则,照顾到方方面面。
(二),知常,致虚守静,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天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常道之道体现于万物及各行各业之中,知常才明,才能理解包容!
(三),知根本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一既是点,是概念,是名,又是首,本原,本一质,但追求一,达于极致,就会致极而反,比如追求本原一的大多去拜倒在上帝脚下了,追求统一物理学在能量E=mcc中把m都整不见了,从万物至一,却难以再由一返回于万物,返回现实!等等!
《道德经》中经典之言,处处皆是,耐人细品,境界不至,难解其意!比如,反之者道之动,弱之者道之用,这个反字,为空间的,是指道的正常轨迹被其他因素改变,当改变缓和下来形成新的东西!反与返,一是横向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一是纵向的轨迹变化,纵横合起来叫命运,所谓的纵横之术就是拉关系,找机遇,求发展,变命运!
洋纳川2021-10-19 19:47: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再如,將欲歙之,必固张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夜废之,必固兴之,将微取之,必固与之。欲使其不亡,必先使其张狂!这被主要地从对敌方面去理解了,其实,这些又何曾不是对化学反应的概括呢?对于量子力学,现在主要采用高速撞碎(高能对撞),破坏之后磁场中偏转,将微放大而后显现,并判断这些量子的形态,那些新的发现,就被宣布为又一块新大陆,将改变整个世界!也不管它是怎么的昙花一现,若按《道德经》的上述方法,对一些辅射源恐怕也能很快就找到控制的方法了吧?
洋纳川2021-10-20 14:50: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总之,道之德对仁,义,礼,智是此较轻视的,之所以如此,是基于道的孔德之容,唯道所从,此道,并非根据具象之道而来的,后期韩愈就认为,那些把片面根据作为自已行为依据的,称为道,是有君子与小人之别的,韩愈对道德等级的划分是仁,义,道,德,道被排在第三位了!而《道德经》对道德的排序是怎么的呢?他是直接按人的境界地位来划分的,与仁义礼智不在一个套路上。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被分为1是道人,是神,他透彻一切,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2是天人,也即圣人,这圣字就是超越土地的存在,他能知势,造势,引领时代潮流,开创新时代的人,他象天一样主动!3是象地一样的贤人,在封建制度下,那些被分封拥有土地的人,应象土地一样养育万物及人民,做到了,就是贤人,贤人如地,应法天!4是人,是具有完整人格,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因此,要求他们应法地!还有就是民,农奴之类的。在《道德经》中,如此对人的境界地位这样划分,还要什么仁义礼智呢?对于老百姓,圣人不仁,视之如刍狗,通过立法,让其明白那些可为不可为,违者法力,且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治大国当真就如烹小鲜了!
是故,庄子不做贤,因为社会责任大,又当不了圣,只能成神,其神思神作,把个道法自然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了!
后世不知儒道之区别在于此,把个仁义道德整个遍都弄不明白,岂不可叹么?
洋纳川2021-10-20 15:28: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今天,科技昌明,在传统苍劲的根杆之上能否繁茂新枝?只希望,传统莫在保(护)守(旧),封闭(于盆或井)中,变成古董和盆景了!应象古君子爱梅(艰危时有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兰(无用武之地时,慎独),菊(有独创精神,不盲从),竹(不迷信权威,能日日新苟曰新,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推存出新,向上发展)那样,成为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
洋纳川2021-10-20 15:51:2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为学曰益,闻道曰损,损之有损,以致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怎么理解呢?其实很好理解,比如说写满字的黑板,你把字擦了(损),剩下干净的什么都没有的黑板,此状为无为,但这空白的黑板你又可以写下新的任何内容,空无的形式,可以什么都装不是?又如,将某种矿物质的某种元素提取出来,这是一种剥离(损掉)其他部份,而回到这个元素的返朴归真,此时此种元素处于无为状态,却又意味着它更多作用。
洋纳川2021-10-21 20:29: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形式逻辑.辩证法和系统
形式逻辑,使思维发展成为了一种线性思维模式,这主要是(1)、它是一元性的。在区分事物而获得某种特殊性并把此种特殊性作为本质,以及追求事物某种现象的本质时,事物被当作了这种“本质”,事物就这样被同一种方法解构成为多种性质、部件和作用;在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下整体的事物成为了部份.(2)、在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分析上(或演绎推理中),它表现为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趋势的原理、原则,由于其根据的单一性,而表现为线段性;(3)、这种运动变化的条件是理想化的。由于这些原因,而规定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单向性,发展道路的线段性。整体事物被分解为很难整合的许多细节和部分。这种思考也是很容易建立在实验证实基础上的。
辩证法:从认识的方法上来讲,它被理解为:一分为二,这两方面关系的经验性总结,或事物相对性关系的经验性认识。
“对立统一”有多种解答,(1)、它是对应关系中“异性相吸”的一种表答,如“正反合”、“相异相成”等,这表示“对立的事物统一为新的范畴”,也即是新事物的生成。这样,对立统一就不包括“同性相斥”的竞争性和斗争性的矛盾了。
(2)、是认为: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与外部的关系中,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这样,事物的复杂性就被表现了出来。这种复杂性表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对立统一在事物发展变化上的或然性的多种解答,而表现为非线性的不确定思想,使辩证法游移于相对性的关系范畴,而陷入了思辩的旋涡里。
逻辑,只是选择了这种思辩性中的一种可能性,使其线性化。由于事物变化的多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着的。因此,这个事物在形式逻辑思维中,就会象长头发一样,被线性化理解。每一根头发都是一种必然性的话,那么,这个事物在原本状态下,就存在着相应多的必然性。事物在没有经过这些必然性进行改造时——它就是“原本物”。这个原本物正如当一个人才降生是个婴儿时那样,他有可能对应着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但当他到老时,才知道:自己的一生是一种必然性和很多偶然性情况下,才走了狭小的几条路的。正如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序言二中这样说:
“把上帝理解为唯一的实体,曾经激怒了当时听到这一定义的人们,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本能地认为这个定义只是毁掉了自我意识,并没有把它保留下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与此相反,坚持思维就是思维,普遍性本身就是这个单纯性或无差别的,不动的实体性;如果还有第三种看法,认为思维是与实体的存在合而为一的,把直接性或直观就了解为思维,那还要看是不是这种理智的直观又重新陷入死板的单纯性,以一种不现实的方式来陈述现实本身。
活的实体又是存在,只要它是自己建立自己的运动,只要它是使自己转化为他物的媒介,这存在实际上就是主体,换句话说,就是现实的。作为主体的实体,是纯粹的单纯的否定性,正因为如此,它是单纯者的一分为二,或树立对立面的二重化,这二重化又是这种无关紧要的差别及其对立的否定;只有这个自己恢复自己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回到自己的复归——而非原始的统一性或直接的统一性本身——才是真东西,这就是成为自己,就是以终点为目的而又以终点为起点的循环。这循环只有在完成以后,在达到它的终点之后,才是现实的。”这个原本物就是从各种关系联系着的结构中回归到它自己的本真的所谓的主体.
对这样的原本物仅仅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解答,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真正的辩证法,仍然应该回归到他作为方法的范畴之中去,他实际上就是一个辩和证的两种思维的统一。
辩:是比较和区分,从而对事物进行解构,对事物相对性存在的同异和条件进行界定。证:是选择,是证明这些解构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整体的关系,还有他与环境相对事物的关系和条件的关系等。这就如同一个国家,一当与外部发生关系时,被分工的各部分所构成的这个国家,必然是相应功能的部分去起作用。比如战争,从整体上讲,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从内部的关系上讲,只是兵对兵,将对将,谋对谋的。
系统论,正是由于在形式逻辑的解构中,失去了事物的完整性,而力求将这些要素整合为事物本身,但是,却难以找到这种整合的根据。因此,如耗散结构的创始人普利高津认为的那样:“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还说“我们正朝着一种综合前进,朝着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前进。”为此要“把西方的传统(带着它对实验和定量表达的强调)与中国的传统(带着它那自发的,自组织的世界观)结合起来”。协同学创始人哈肯也认为:当我们研究复杂系统时,中国传统思想中强调整体性的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我国有这样的哲学思想的传统,又为什么不能创造出自己符合时代的精神来,而要借助于西方呢?
这是因为:传统的这些方法使我们善于把握整体,却忽视局部与部分,能够想像,却难以作成。理论不为实践开道,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太远。理论的这种高远,体现于综合,实践是实际的,在每一个步骤上需要强调科学、适度,便于控制。信息论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得到建立的。理论可能提供方向,而实践要克服许多具体的问题。因此,中国的传统方法需要注入数学、注入实验、注入可实践的细致!辩证法必须进行逻辑性的改造!!!!
系统论、协同理论、自组织理论等,可以说就是在思辩性的辩证法——被形式逻辑否定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辩证逻辑法,是被形式逻辑将一分为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内在的概念从属性上被人为地进行了逻辑排列,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就是统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辩和证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多元结构,每一种内在的因素都可能影响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复杂性表现为事物内在结构的多元性和相对环境关系的复杂性上,这也反映了事物现象的多样性、运动变化结果的多种可能性。线性思维仅仅只是表现为系统事物在控制之下的表现,非线性只是事物处于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自然的形式而以。因此系统只能在施行了控制之后,才能减少偶然,获得必然的结果,才能使结果明确。
在开放的系统中,环境的变化,促使系统调适,从而达到相对环境条件的进一步的稳定,系统的这种调适性(自组织性、知变应变能力、自觉变革)和不可调适性,决定了系统在环境条件变化情况下的存在形式。
因此,辩证法的辩,不能仅仅只是二分方法的,从事物内部结构上,以及从事物相对环境事物和条件上,都应该有深入细至的辩性才行。
洋纳川2021-10-24 21:35:0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物与魂的关系?实质上应该也是物与物的属性的关系,或是物与其内因的关系——这样说,则魂应该产生于物自身了。也因此,它才会局限定位地产生——而形成具体的个别,以至万物。也因为如此,物才能自然,而非被然。但是,物又有被然的一面,因此,也应该有外在之魂吧?这外在之魂,是存在于它物的,因此,魂在物自身,则为内因;魂在他物、条件(包括空间环境)则为外因——这就是内因和外因之说。
内因是单一的?这是形式逻辑的一元;
内因是非单一的,而是两方面的?这是辩证法的;
内因是三元的,因此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易经、道德经的。
这大体上就是用简单的数字所表现出来的吧?
属性有多少种?这是这些方法所以不同,并形成不同思想的很大区别的地方。比如对人的认识:就有是劳动的人、意识的人、需要的人、符号的人、人性善、人性恶等,要么是这,要么是那的形式逻辑的主张。在西方的管理学中:先是认为:人是劳动的人,因此人是机器体系中的一部分,后来又形成了动机理论——认为人是有需求作为动机而激励人去劳动的(这实际上是把人放置于动物一样的水平而已)。马克思就认为:人是需要和劳动生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因为这对矛盾,才产生了意识,并因此而区别于一般动物。在社会分工中,人被异化,使人的属性发生分离,人不是完整的人,而人性的复归完整,以至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这种趋势对社会形态的作用,就是发展社会,使社会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因此,人必是需要、劳动、意识三位一体的。任何单一的人性说,或认为人仅仅只是需要作为动机,而激励劳动的辩证法,都是不正确的。
——推广到对物的认识,亦然。
由于魂会局限定位的产生,因此,就有具体和共同的矛盾,这个矛盾,也是一个很困惑人的话题:
道家认为:存在着一个共同,这就是本原。而具体的事物,又有自身的规律——自己的原因所规定的自己的命运。这个共同是怎样形成具体事物的呢?是因为阴阳两类本原,利用空无而形成“负阴抱阳”的万物的。这个共同,也是类别具体事物,并在具体事物之中的部分,具体的万物,因为这个本原——才被统称为物的。但这个部分,又是不能等同于具体事物这个全部的。而一般的形式逻辑,则把本原当作具体事物的本质,并等同于事物本身,而犯了以点代面的思维错误。
寻找本原,就如同剥大葱,最后剩下来的可能只是一个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思维方法不对呢?还是什么原因?因此,才让人回过头来检讨自己,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认识论的哲学。方法在那里?假如万物有共同的本原,那么是怎样而形成万物的?是因为结构方式的不同?这个结构方式——也就是方法吗?具体事物的整体表现与这个结构方式的关系是什么?这是物的魂吗?
如果,有这样多的方式和方法,那么,又何必拘泥于某一种什么什么的方法呢?佛教《金刚经》中就讲到本与象这样的问题,最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也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意思呢?是说: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但又不恒是如此地固执于一种规律和方法,因此,事物才具有多样性,并象雾、象电一样闪现不定,人们应该如此看事物,不能够僵化、保守、固执。佛讲:一切为空。空是一种心态,可容,可大;空是一种境界,能自然,而能无中生有。佛教为什么以莲花为基?花瓣是象,但中有莲台,这莲台即是佛,是本原。
寻找本原意义何在?让人超越现实进入虚妄?这是佛、道两家之迷。现实和虚妄的根本世界,其间的联系是什么?没有实践,彼此分离,虚则妄也,妄为心魔,因此,需要有相关的法度去修行。
《西游记》就太有意思了:唐僧是实践主义者,要一步一步地达到那个境界——这好像西方形式逻辑、实证科学;孙悟空是哲学家,大智慧者;沙僧唯物;猪八戒则现实、唯心。然而,他们都殊途同归了。——这不是本与多的关系吗?
洋纳川2021-10-24 22:07: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道德经的道就是人心,心在,一切才能被映照,我思故我在,我在才能为天地立心!心在客观的无一一时空间的纯形式,静止不动不表现的混沌态之前,心先立,世界观才能建立起来。这看似唯心,难道就不正确吗?
洋纳川2021-10-29 09:00: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将一个容器抽成真空,会产生成对的电性粒子,它们结合,在有重力情况下,会消失(其实是变成电性中和后的纯质量粒子,而沉降),然后又会不断产生新的带电粒子!这种低作用强度下低速的粒子运动变化,比高能对撞机更容易观察研究粒子。而佛道清空意识,也能感知到这种情况,而达到所谓开悟,并引导电性粒子进行修炼吗?否则,他们是怎么那样地接近了外观的科学的?
洋纳川2021-10-30 20:10:4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对“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该怎样理解呢?
本人认为:这是老子对易经: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错而为64 卦的另一种方式的理解。用数理描述为:2的零次方=1(无中有有,无中生有);2的一次方=2(是太极生两仪);2的二次方=4(是四象);2的三次方是八卦。这种从零次方到三次方,就正好是: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了。
太极是本原的道(这个道“非常道”,即不是通常讲的方法、道路、轨迹、命运的道,这个道名之曰希、夷、微,又可名之曰大;其恒有欲,以观其所撤(运动轨迹),恒无欲以观其眇(静止状态)。——因此,道是本原,这个本原又是生动的,实在的,其微小柔弱,但是又能自然地形成万物。
我想:这种认识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如同日心说一样,它是对天尊地卑,天地生化万物的天命思想,五行思想的革命。——这是无生有即2 的零次方的解释;2的一次方=2,即太极生两仪,是对本原分为阴阳两类,也是“一分为二”的辨证区分之源;一生二,即由阴阳而为四象,从现代的理解,是为平面的分析方法,能否为对应关系的理解呢?在我看来,四象从物理学角度看,更象是现在的基本粒子的渺观阶段;二生三,即是八卦形成,是2的三次方,看元素周期表,电性以外层电子1--8为周期,而表现出不同元素的对外化学活性(电磁性),但是其原子量则是随中子数、质子数的增加而增加的,即电磁性是可变的,质量则随之增加。电子、质子、中子三位一体而为八卦,是否对应原子八族?门捷列夫是以什么原理而为元素周期表的呢?2的三次方,从三次方来看,一般是空间弥散性状态的描述,因此,三对应八卦,对应原子,对应八种系列的可能,是事物相对稳定状态形成的表述——这显然是超越了五行思想的。
由三生万物,这就是分子阶段、分子复混段,即微观、中观、涨观段的物质状态。
——这是对自然的物的世界的理解。
从人(太极)——分为男女(两仪)——恋爱阶段(四象)——家庭、家族、民族(八卦)——到社会,不也是一种易经象数的解吗?
因此,我很赞成孔子将易经称为范围天地而不遗的大道理的。
易经的这套结构,从无史到有史可考的哲学思想看,都是我国思想的主干,只是失落于近代的西方科学,——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思维擅长于辩证,擅长于高端往下看,从大处着眼,中国人就是因为这种思维形成了一个人人是龙,集中在一起是虫的现象。这是和西方的从具体,从细节,从部分到整体的形式逻辑思维正好相反。这种相反,就好象冥冥之中的东西一太极也!
洋纳川2021-11-22 19:06:5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道的基质与维度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闻道曰损,损之有损以致无为,而为学曰益!这个一之前的道,客观上是时空纯形式的无,或相对平衡状态下的相对静止不动,不表现而呈现的无,主观上是无意识状态的无!
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许多人仍然无法正确理解,在易经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错而为六十四卦,这两者好象又有一种对应关系,却又不知怎么对应起来!
道的0,一,二,三,其实就是事物的,空间的,乃至思维的维度!而易经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及六十四卦是基于基质为二的0,一,二,三,六五种维度,即2的O次方=l(太极),2的1次方=2(两仪),2的平方=4(四象),2的3次方=8(八卦),2的6次方=64卦。
由此可见,这0,1,2,3,6就是维度的意思。如果用哲学语言讲,它也是形式与内容关系范畴内的问题。
洋纳川2021-12-06 21:56: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对于形式,是指时间与空间。
空间的维度有点,线,面,体,正好对应0,1,2,3。
时间也可分为标准时间(日地关系及北斗七星的转动,即北斗七星斗柄一周,地上一年的所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二是对象存在与运动变化的过程,三是观察者的时问等。
如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维度方面去解析刚为如下:
道是所谓的无,即为0维,假如基质为a,则a的零次方=1,这是事物从高维返回到低维度的0的归真返朴的静止状态。所以,道德经讲闻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这正是从高维结构状态返回到它本身,在现实中,比如分解提纯某种元素,在思维中,这就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过程。以及执去所有外部影响,回到无意识状态。
道生一,则为一维的,即a的一次方=a,这是对对象进行命名,形成初步的概念。道生一,也可叫道升一,是从0维上升到一维!
一生二,则为二维的,即对象的平面关系,有几层意思,一是区分比较等分析从而对对象进行定义,二是本末,本(内因)因(外因)至结果的因果关系等,一般的辩证法也属于二维性质的思维方法!
二生三,则为三维的,即对象a的三次方,它属于三维的系统结构的复杂状态。
对于空间上的0,1,2,3维,一般尚能理解,而加入时间,构成所谓的时空的回维状态,是否能够用a的4次方去理解对象的存在与运动?由于时间与空间是不同的形式,也只能将时间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纳入对象的演变之中,才能较为正确。因此,道的演变就有a的0次方乘t,a的一次方t等。比如a的0次方乘t,表示对象在没有化学变化下的存在与运动,这就很符合一般形式逻辑的演绎要求!
至于所谓的持续作用力导致怕加速度的时间增维,在一般的物理学中,有大量的科学表达,在此,无需多谈。而时间的倒退,帮止,加速等却仍然如迷,有穿越吗?怎么可能?
洋纳川2021-12-07 22:55: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对于维度,从三维到四维,已然显示了它的复杂程度,让一般人难以想象与理解,还有更多维度的,甚至推算到了十一维了!
而易经的六十卦则为基质a=2,维度是六,这里仍然如迷。三生万物,是进入了更高维度了吗?

洋纳川2021-12-07 23:15: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