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米记

楼主:春风岸2020 字数:1502字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我国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和努力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说它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为过。现在我国物资供应极其丰富,真可谓想吃想用什么都有,只要你舍得钞票。看现在大人给小孩喂饭,要满屋追,乞求似地望小祖宗能再吃上一口,我就想笑。年轻人饮食之挑剔,令我傻眼。我们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秋天,那年我读初二。这是星期天,天蒙蒙亮,我被父亲叫起来,吃了点泡饭,和父亲一起去葑门买米。
那时米是定量供应的,每人二十五斤基本粮票,加上学生和工人有几斤补贴粮票,每月差不多三十斤左右。一斤粮票加上一角四分钱买一斤米。米糙黄,里面搀杂如米粒般大小的白石子,吃饭时常冷不丁嚼到石子,无奈地把口里有碎石的饭吐掉一些,还舍不得饭全吐掉。也有粗喉咙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嚼到石子也往肚里咽。
一天一斤米,放到现在,人们会说,我一天半斤米都吃不掉。可他们无法感受那时候人们肚里没有油水,每日死粥死饭,荤腥难得一见,人的能量完全靠米饭和蔬菜来提供,没有足够的量怎能维持一天的活动。那时我们弟兄三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肚子像通海似的,有一次我放开肚子,竟然吃完了一炒菜锅的青菜烂糊面。那时父母工资不高,钱少,开销大,再加上买肉鱼蛋都要凭票,别说大荤,小荤也很难得。父母常带着歉意对我们说:“我家菜呒啥,但饭你们吃饱。”
有了三只小饭桶,那么粮食的缺口就大了,想办法去买黑市米就成了必然。当年凡是计划供应外的私下交易,都是黑市,当然这交易是禁止的,见不得光。
跟在父亲背后,朝南走过几条长街,转个弯,再走一段大马路就到了葑门。一座大桥跨过护城河,在西桥堍,那条街依着大河向南延伸,沿岸一溜泊着好多木船。大多数木船的中舱上有拱形竹编篷,可以挡风雨,晚上摇船人就睡在里面。此时已有几条船有人在船头,用行灶烧水煮粥了。
父亲沿着河岸,悄声问船头上的人:“有米卖吗?”有的人对我父亲望望摇头说:“这年头自己吃还不够,哪有米卖啊。”有个人打量了我俩一会儿说:“有啊,一斤陆角。”
“怎么这么贵,你以为我不拎市面的。”父亲继续朝前走,仍然轻声问。有的人连头都没抬,回一句:“没有。”
问了几条船。这条船有个四十多岁,满脸胡子拉碴的黑瘦汉子坐在船头上,在吃粥。父亲问他有无米卖时,他警惕地打量了我俩一番,又看了看我们前后没人才说:“有米,要买多少?”
“米好吗?啥价钿?”
“我们自己吃的口粮米,能差吗。一口价,五角一斤。”那人轻声说。
“贵了一点,能让我看看米吗?”父亲跳到船头,船晃荡了几下,那人放下碗筷,弯腰走进篷里,掀起二块船板,露出了一大麻袋,他解开绑带,回首对我父亲说:“你过来看。”
父亲低头钻进篷内,俯身探手抓了一把米,回身到篷外,摊开手细细看,又闻了闻:“嗯,米是当年的新轧米,能便宜点吗?四角八如何?”
“你别还价了,这市面你也知道,一般都要五角五分一斤,我要不是急用钱,这价钱我不会卖。”那人顿了一下说:“生产队分得这些粮食,我们自己吃都不够。”
“那你为啥卖啊?”父亲奇怪了。
“家里有人在医院里,急用钱,没办法,才先卖了口粮,救了急再说。”
父亲沉默了,抖开带来的二只布袋。那农民头探出篷,朝外望了望,对我说:“你看着点,看见戴红袖章的人来咳声嗽。给他们看见不得了,米要没收,那就倒霉了。”
“你叫我一声就行。”父亲对我说。于是我在河岸上假痴假呆眺望四周风景。他们在船舱里将米分口袋,称重量,付钱。交易完成,那人将一块踏木板一头搭上岸,父亲背了一袋米踩着踏板先上岸,那个农民背另一袋也走上岸来,把米放到我肩上。我们挥手道别。
回家路上问父亲买了多少米。
“我这袋四十斤,你背那袋三十斤,应该可以贴补二个月的缺。一个人的工资也差不多没了”


春风岸20202021-10-15 09:57:13 发布在 散文天下
温故知新。
春风岸20202021-10-23 13:09:01 发布在 散文天下